和西坞村小桥流水人家遥相呼应,西坞街道庙后周村则是一番风吹稻浪滚滚、缕缕稻香四溢的景象。这里是总面积约3.65万亩的“稻生西坞 共富田园”西坞街道万亩方项目。万亩方瞭望塔共富风貌驿便坐落其中,因其自带“科幻感”的外形,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农田旁和该建筑合影。 作为西坞街道“万亩方”项目最有标志性的构筑物,该风貌驿被形象地称为“稻田守望者”,它的落成为当地提供了新的观景点和社交聚集地。前不久,“浙里西坞 那么乡田”2023奉化丰收节暨万亩方旅游季便在此举行。 万亩方瞭望塔共富风貌驿利用原建设用地进行改造提升,总建筑面积为790平方米,塔高23米,如同雕塑一般从稻田中螺旋升起。其中,一层为展示、休憩空间,已引进咖啡业态,二至七层为观光空间。建筑的表面为白色的高强度薄膜,每层交错布置,在登塔的漫游路径中通过框景的变化展现出移步易景的视觉感受。风貌驿项目面向所有人开放,乘坐轮椅的访客也可以通过底层中心的核心筒电梯直达顶层。从顶层的观景台,人们可以获得360度的视野,视线可以延伸到远处的村庄和城市。因为独特的建筑形式,游客顺着田间道路,由远及近,不同的角度展现出来的形态也有所不同,来到塔下,人们的注意力又能由此被周边一望无际的稻田所吸引。 今年10月1日,该风貌驿项目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游客们体验乡村风情、领略自然风光的重要场所,串联起农田、农居、山野等元素,让“魅力乡野风貌样板区”呈现得更加完整,同时为周边农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提升周边地区的知名度,进一步增强农村的发展活力。 甬新河波光粼粼,水清、岸绿、花红,万亩方瞭望塔和连片水稻田构建成了一幅粮田美景,铺展着乡村耕耘的美丽图卷。 今年11月,随着“西坞有好市”活动的开幕,历时半年改造完成的共富风貌驿——源知里(西坞粮仓)正式对外开放。坞里宋韵、宋韵集市、“西游记”游园打卡等活动,让这个西坞居民心中的标志性建筑,重现浓浓的市井烟火气,成为游人如织的“网红打卡点”。 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西坞粮仓原名奉化西坞粮站第二仓库,占地面积约6亩,共由10个房式仓组成。凭借西坞水乡四通八达的水系优势,西坞粮仓建成以来,一直作为当地主要的粮食贮存处使用,是西坞街道现留存度较高的粮仓。随着西坞水运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西坞粮仓也逐渐失去贮存功能,闲置了起来。 今年以来,西坞街道紧抓西坞-莼湖“魅力乡野”县域风貌样板区建设、特色小镇大发展背景机遇,因地制宜、挖掘并利用西坞街道水乡古镇优质资源,按照沿用特色、凸显亮点原则,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对现有的粮仓建筑进行修缮提升、内部整改。项目有效利用空间与地理优势,对旧粮仓修缮修复,以及内部整改、功能打造,保留具有文化底蕴的历史建筑,打造集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历史文化、非遗研学、旅游、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综合体。 步入这座水畔边的共富风貌驿,传统与潮流的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仓库墙壁上还保留着以前粮仓的标志文字,在小桥流水与白墙黛瓦间颇具复古的味道,非遗文化体验馆、咖啡厅、城市书房、直播间等设置,也让这个老粮仓焕发出新的活力,如同一幅微型西坞山水画,恰如其分。 源知里(西坞粮仓)共富风貌驿有比较完整的院落大集市,可免费为当地提供集市场地、摊位,帮助有一定手艺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同时,开发的伴手礼及咖啡厅的餐点等食品或原材料均利用周边百姓家的食材,节假日每天可采购500元左右,卖出的米香拿铁每杯给返还村里1元钱。通过丰富业态,加强团队建设和合作开发,源知里(西坞粮仓)共富风貌驿的共富效果正逐步显现。 此外,该共富风貌驿通过合历史文化和未来城市发展趋势,不断延展西坞粮仓时代深度,不仅将其打造成了西坞当地的文化重要展示地、高雅艺术享受地、休闲旅游观光地,也是一个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成为一个既融合又符合当代社区功能和文化旅游需求且同步接轨市场的文旅型综合体。 源知里(西坞粮仓)共富风貌驿 万亩方瞭望塔 半城山色半城海,韵味悠悠岁月长。作为浙东唐诗之路“韵脚”的奉化,有着独特的山海风光和历史文化。近年来,我区坚持把未来社区、未来乡村、风貌样板区作为共同富裕先行、治理现代化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全力以赴推进明山剡水风景带县域风貌样板区、西坞-莼湖“魅力乡野”县域风貌样板区建设,将一村一景串联成景,描绘城乡风貌山海新画卷。 今年以来,区住建局(区风貌办)从小处着眼,明确风貌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指导各地区打造共富风貌驿建设工作。以小微空间更新利用为载体,合理利用各类闲置或低效的小微空间,以及各类闲置、废弃或功能单一、低效利用的公共建筑,通过因地制宜设置商业休闲、公共服务、体育健身、文化创意等功能,打造了4处系列化共富风貌驿。在满足群众需求、提供便利的基础上,塑造集多元化功能与人性化服务于一体的公共空间,插花式、复合化地植入公共服务设施,以实现城乡风貌的整治提升和优化。同时,也通过共富风貌驿的建设,将特色文化和景色融入其中,从点上出彩发展到线上成景、面上开花。以点带面,丰富城乡公共功能,打造老百姓家边上的“共享客厅”,进一步优化城乡特色风貌。 外婆溪穿村而过的萧王庙街道青云村,是一个历史悠久“重教藏书”的村庄,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的清末民初时期民居、祠堂、藏书楼和桥梁等古建筑。千年以来的“书香”一脉相承,成为这座古村有别于其他村落的人文特色。近年来,在区文旅集团的支持下,青云村尝试将村里的人文之美、美丽生态转化成美丽经济,通过“微改造”提升村内设施,而青云共富风貌驿便是利用村内闲置房屋,通过改造建成成为青云村游客服务中心,作为青云旅游的节点进行建设。 青云共富风貌驿依托历史资源,从青云村的核心旅游资源和旅游定位两方面交叉考虑,聚焦游学亲子,利用闲置的旧粮站打造成集引导、集散、换装、解说、服务、游憩、展示于一体的综合型服务中心,其中游客服务中心建筑面积730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在整个青云游过程中,将以青云共富风貌驿为起点,引领游客展开书香之旅。 每逢节假日,来自宁波周边的游客时常来到青云村打卡游玩,大人和小孩在青云共富风貌驿租借汉服,畅游青云古村,感受古色古香和浓郁的书香气息。青云共富风貌驿还通过数字媒体等形式,展示当地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统,游客服务中心可以增强游客对当地文化的认知和兴趣,进而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改善村庄的整体形象,也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文化的传承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分布于西坞街道和萧王庙街道4个共富风貌驿各具特色,既有形式上“外在美”,又有功能上“内在实”的风貌场景。未来,我区还将进一步打造一批共富风貌驿成为风貌建设节点中的一个个“盆景”。 在西坞街道东翼的雷山村,是金溪五村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魅力乡野风貌样板区”的重要节点。为搭建乡村产业发展服务空间,吸引乡贤、青创客回村创业。西坞街道梳理村庄闲置用地及建筑,利用集装箱及原有村庄猪舍等建筑打造建成了面积1500余平方米的山茶花共富风貌驿,集聚乡村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乡村游客服务中心、喜曼蓝富共富工坊等功能。 该风貌驿项目依托“金溪五村”党建联建引领统筹资源,在满足百姓需求、为大众生活提供便利的基础上,盘活存量空间,聚焦共富主题,插花式、复合化地植入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客厅、文化展示等功能,同时搭载农特产展销功能,助力农民增收,推动城乡联动,吸引乡贤、青创客回村创业,铺就家门口就业“共富路”。 依托雷山村深厚的非遗文化底蕴,山茶花共富风貌驿吸引了蓝印花布第七代传承人——张剑峰教授到村开办手工艺坊,推动金银彩绣和蓝印花布两项技艺相融相促、同频共振,传承非遗“记忆”。每逢节假日,山茶花共富风貌驿总能吸引大量游客,有的学习金银彩绣和蓝印花布的制作,有的则来购买当地的土特产。据了解,今年4月以来,山茶花共富风貌驿仅7个月就实现销售50余万元,38名农村妇女实现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人均年增收2.4万元以上,相关做法入选省级典型案例。山茶花共富风貌驿突出“古韵雷山”文化定位,推动“工坊+村民”多维合作,做强古村文化,一体破解古村保护难、村民就业难、村集体增收难三大问题。 如今,山茶花共富风貌驿依托金溪生态和非遗集市“共富工坊”点位,设计亲子游学游玩精品点位,开设燃料制作、个性印染、常见植物识别、花木造型塑造实践等课程,邀请技术专家、退休教师、农村党员现场教学,吸引都市客前来乡村体验游,带动20余批次3000余人来开展团建研学,推动着当地乡村游的深入发展。 记者 袁伟鑫 通讯员 琚灿芬 丁锋 山茶花共富风貌驿标牌 青云共富风貌驿沙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