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A2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1月15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扶不扶”不应成为选择难题

王璐 

近日,本报刊登了一则题为《车辆侧翻2人被压车下 多名热心市民勇救伤者》的消息,说的是,一车辆因紧急制动侧翻,被压人员情况危急,路过市民纷纷出手相救,成功救助被困人员脱离生命危险。消息刊登后引发广泛热议,热心市民的善举让人们感受到了温暖。

老人不敢扶、歹徒不敢追、伤员不敢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互帮互助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知何时起越来越多善良的人,因为担心自己的善举会为自己带来麻烦而不敢为,“扶不扶、救不救”成为困扰很多人的一道“难选题”。

笔者以为,信任感缺失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不少人对陌生人缺乏信任感,对于他人的动机和行为持有戒心和猜忌。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冷漠和自私的心态,就会更关注自己的利益和安全,而不愿意为他人着想或付出。因而,我们应更加重视道德和价值的感召力、约束力,让法律和道德相互融合、相互配合,推动形成更有效的社会治理模式。加强宣传道德榜样、公民典范,扬“善”除“恶”。同时,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和互助精神,促进人们勇敢伸出援手、互帮互助。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毋庸讳言,目前社会上确实存在扶人者反被讹的事例。但不管怎么说,面对突发事件,救人始终是第一选择。令人欣喜的是,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作出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条保护了善意的救助者不受民事责任追究,减少了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为“勇气”创造了生长的土壤。相信不远的未来,公民素养将进一步提高、法律制度也将更加完善、更有温度,“扶不扶、救不救”不再是一道“难选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