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连乔 岁末年初,荧幕黑马非《繁花》莫属。电影般的质感,十里洋场的风情,由王家卫执导的首部电视剧作品,大咖云集、戏骨扎堆,胡歌出演的主角阿宝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小到大“野蛮生长”,从一无所有的小伙子一跃成为上海滩的“股神”。 “穿西装要人穿衣,不让衣穿人;要远看、近看,站着看好看,走起来不好看,不‘灵’。”阿宝赚到股票第一桶金后,游本昌饰演的爷叔作为“引路人”,教他的第一课就是备“行头”。和平饭店里,宁波红帮裁缝上门为其量身定制服装。 “西装第一要讲料子,一定要英纺,纯羊毛的,夏天,派立斯、凡立丁,冬天嘛,法兰绒、轧别丁、舍维呢,都要英国花呢的。”在红帮裁缝的巧手下,爷叔从面料到款式、用途、设计的“讲究”被一一具象。“人靠衣装,马靠鞍”,西装上身,“毛头小子”霎时呈现出了低调奢华有内涵的商人“派头”。归于现实,这是剧情的艺术夸张,还是宁波红帮裁缝真有这么“灵”? 一腔孤勇闯天下 所谓“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中国人对服装从不将就。 商的“庄重”、唐的“华丽”、清的“纤巧”、民国的“简约”,到如今的“百花齐放”,作为人体的第二层皮肤,服饰这一“穿在身上的文化”,映射出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习俗及审美情趣,更是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重要载体。 作为中国服装史上影响最大、最深、最久的服装流派,红帮裁缝无疑是当代传承发扬中国服饰文化的“执牛耳者”。 裁制中国第一套西装、第一套中山装,开设第一家西服店,出版第一部西服理论专著,创办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红帮裁缝就像是“别人家的孩子”,在中国近现代服饰改革这门“专业课”上,交出了一张近乎满分的“成绩单”。 但红帮裁缝的起步却是窘境之下的无奈选择。 六朝至明清,北方人多次大规模南迁,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加剧。“禾稼所出,不足以自赡”,宁波一带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要窜头,海三湾”,从小闻惯了海风腥味的宁波人早早把目光投向漫长的海岸线,闯荡天下的勃勃雄心再难按捺。 其实,在封建时代,裁缝和“走西口”“闯关东”一同被视为“鄙陋薄技”,但大多出身底层的红帮裁缝却无惧贬损,手捏针线,直面风雨。一把剪刀、一个熨斗、一条皮尺,穿梭于城市的街头巷尾,在外国轮船上兜揽生意,在马路上摆摊缝补,后发展到承接来料加工,租房开店,咬牙扎根。 在那须臾万变的年代,早期成长于东洋的红帮裁缝,瞅准了上海开埠后的“西装热”,纷纷涌入上海滩,成了沪上服装业的“C位”。至上世纪40年代末,上海的西服店多时能达700余家,其中足有六成是宁波人开的。 凭借着精湛技艺和与生俱来的商业头脑,做生意总喜欢带着老乡一起干的宁波人,以上海为大本营北上、南下、西进,迅速抢滩北京、南京、哈尔滨、重庆、香港等大中城市,红帮裁缝店风靡全国。 不论是梅兰芳、程砚秋等艺术大师,还是胡蝶、阮玲玉这样的当红影星,甚至是冯玉祥、梁启超等政界名流,都是红帮裁缝的“忠实粉丝”,隔一段时间就要进店里过一过尺寸,来几套“高定”心里才舒坦。 时至今日,新姑爷见丈人、会贵客充门面,在宁波人眼里,若能披挂上一套出自红帮裁缝之手的“战袍”,便可分分钟俘获心上人、斩获大项目,走上人生巅峰。 深耕细作铸精品 一套西装就能“包装”出自信与张扬,成为宝总驰骋商场的自带“派头”。宁波红帮裁缝真有一把“神来之剪”? 技法高超,一专多能。确实,好的手工定制西服不但能满足人体穿着的舒适性,还具有美化人体的装饰效果,让西服本身成为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工艺品。 红帮裁缝依靠刀功、手功、烫功、车功的综合运用,在实现西服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与人体不同曲面相符的肋势、胖势、窝势、戤势、凹势、翘势、剩势、圆势、弯势,继而达到平、服、顺、直、圆、登、挺、满、薄、松、匀、软、活、轻、窝、戤的成衣效果,实现西装工艺美向艺术美的转化。 此外,为提高技艺,不论师傅还是徒弟都苦练基本功。针对西服面料厚、辅料硬的特点,通过练习“热水里捞针”“牛皮上拔针”等特殊功夫,来提高运针的速度和力度。业余时间他们还刻苦进修英、俄、日、德等多种外语,以更好地适应一些西方侨民顾客的要求。 以目代量,扬长避短。人虽高矮胖瘦、各有千秋,但在红帮裁缝眼里,扬长避短是基本。量体时不但有具体数据的记录,还有生动的行业术语来描述特殊体形,如对于驼背的人称之为“小牛背”,溜肩的人称之为“美人肩”等等,力求衣服合体,达到美的平衡。 清代《履园丛话》就记载了一则掌故:某家仆人去为主人定做衣服,宁波裁缝再三询问主人的性情、年纪、状貌,以及何年得科第,却迟迟不问尺寸。仆人不解,裁缝道:“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衣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后长。”享有“西服圣手”美誉的红帮裁缝余元芳曾受周恩来总理邀请,一同会见到访的柬埔寨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及其夫人、王子。谈笑风生间,余元芳便已默默记下三人的每一处尺寸,不日便送去大衣西服,质地柔软、式样新颖、气质高雅,亲王一家穿上后拍手叫绝。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摸爬滚打,红帮裁缝们不仅造就了“四功”“九势”“十六字”的独门技法,也练就了一双能够以目代量的“火眼金睛”。这种有别于单纯量体裁衣的“诗外功夫”,正是艺术所推崇的“神形兼备”。 诚信重诺,坚守品质。红帮业内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加工足料,精工细作,永不走样”,这是他们对顾客的承诺。上世纪,随着泰记、良友、汤麦世等红帮西服号陆续在上海南京路兴起,被称赞为西服业头块牌子的后起之秀培罗蒙与皇家也相继打出了“不偷工,不减料,洗十次八次,不更动‘小样’”的口号。 拿试样来说,做考究的西装和中山装很难一步到位,要想做出来的衣服与顾客身形一模一样,必须试穿半成品。常规的试样分“毛壳”“光壳”两次,难度大的,则需要四五次,有时甚至不惜将样衣当场剪掉,为顾客再度免费选料,重新缝制,以求顾客满意。 人情练达,服务贴心。宁波有句老话:“天下三主,顶大买主。”红帮裁缝在讲究技艺的同时,十分重视无微不至的服务。除了和气生财、笑脸相迎之类生意经外,红帮裁缝还有许多独到之处。客人来店定制衣服,还未发声,红帮裁缝就已经将之前记下的姓名、地址、职业,尤其是上次定做的面料和款式信息一一对应起来,熟稔地打开话匣子。常常一杯咖啡喝好,客人又加订几件衣服。看似闲聊,其实无时无刻不在为客人“把脉”,关注的新闻、喜爱的明星、出入的场所,记录入册,这大概是最早的“用户画像”了。 每逢春秋两季,店里给做过衣服的老顾客一一发信,告诉顾客:“现在是换季之时,新货已到,恭候您的光临。”信中附上面料小样,注明品质特色、流行情况。没有需求,创造需求。顾客收到这样周到热情的信件后,多会及时回信,或亲自来店定制。一套“驯衣功夫”下来,只能说宾至如归了。 劈波斩浪续传奇 小裁缝闯荡大上海,小剪刀剪出新天地。红帮裁缝为人量体裁衣,也为时代“打版定样”。 从1851年左右的“六邑宁帮”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名扬四海的红帮裁缝,其每一个时间发展阶段,都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与社会变革息息相关,其发展与转型亦可折射出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整个历程;在红帮裁缝“成名地”上海,他们找准最适宜的港口作为发展起点,充分发挥宁波人海洋文化基因的优势,在较短时间甩掉走街的包裹,创建店铺,走向坐商制,形成大规模西服街区,并占领南京路的最佳商业地段;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来到冠绝上海滩的红帮裁缝店荣昌祥,做出了一套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新服装,自此开创中西合璧的服装款式中山装以及“海派”西服和旗袍,引领中国服饰转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抽调上海波纬、雷蒙、造寸等红帮名店众多红帮裁缝进京,专门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制装。 时间长河的漫漫淬洗,让红帮裁缝手中的这把剪刀闪耀出新的时代光芒。 “宁波装,妆天下”,改革开放以来,新一代红帮裁缝大展拳脚,与先辈不同的是,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只是开一间“三层十间门面”的西服店号。“追风”精进的同时,骨肉也越发丰满。杉杉、雅戈尔、罗蒙、太平鸟等一大批服装巨头在宁波应声崛起,常年占据“双十一”销量榜单前十。如今,宁波的时尚纺织服装产业已超千亿量级,是全国最大的制衣基地和出口城市,当之无愧成为中国服装产业里“最靓的仔”。 作为红帮裁缝的发源地奉化,1997年被命名为“中国服装之乡”;2021年,奉化红帮裁缝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土企业罗蒙长期致力于全面提升红帮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文化含金量,14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加码红帮真“功夫”。如今,企业正汇聚各方力量,积极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爱伊美与中国移动合作打造全区服装行业首个“5G+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实现了工厂物联网无延时高效贯通,数据时时采集准确无误。而雅楚服饰则连续6年为春晚主持人制作礼服,在聚光灯下耀眼展现红帮裁缝历久弥新的积淀与风采…… 创业不易,守成更难。在各行各业飞速变革的当下,传统服装产业发展的“天花板”似乎已抵眉心。 不无遗憾的是,《繁花》虽将宁波红帮裁缝作为人物转型的“点睛之笔”,但主角胡歌戏中的西服多是由意大利某知名西装品牌定制。近年来,国外知名服装品牌纷纷“押注”中国市场,加速布局抢占一席之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被国内外品牌青睐,这都让国内服装行业竞争格局日趋激烈。 国货品牌如何站上更大舞台,让全世界为中国品牌、中国产品买单?可挖掘的不仅是品牌背后积淀的匠心,还有与时代接轨的“常青之道”。 随着电视剧《繁花》的热播,不少网友循着网线,找到了红帮裁缝发源地宁波奉化,王兴昌洋服店的预定电话响不停,宝总同款西服订单已经排到了春节后,不少人甚至从远方赶来只为见识一番红帮的独特魅力。 老牌子、老产品、老做派、老腔调,红帮裁缝能延续至今,被认可的不仅有实用价值、品牌价值,还有情绪价值,契合的是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这与“Z世代”悦己需求的消费新风尚不谋而合,尝试小众体验、注重主观感受、支持国货自强,乐意为好心情“小奢一把”,不少“小而美”的细分市场也因“Z世代”的消费力量迎来广阔空间。从前段时间爆火的“菜市场旗袍”,到胡歌同款预定热,说不定,这就是小裁缝们的“新风口”呢? 红帮名店荣昌祥有关中山装广告 1910年上海南京路街景 1911年开设在上海南京路的王兴昌洋服号 奉化区非遗馆征集的部分红帮裁缝用具 中山装成品 红帮裁缝传承人王小方 红帮裁缝技艺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