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康诗文 记者:顺源农业的研究方向和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吴海云:顺源农业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一方面,在基础科学研究上下功夫。公司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合作,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推广新模式,在我区成立专家工作站,优化食用菌规模化生产技术应用。另一方面,致力于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3年来,公司研发投入超过千万元,携手福建农林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研发出菌菇智慧方舱设备,获得多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积极推动生产自动化、液体菌种产业化等全链条创新,推动菌菇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记者:在发展和改革进程中,企业是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模式? 吴海云:顺源农业深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离不开产业支撑。积极与区农业农村局、莼湖街道对接,通过专家工作站努力,成功试种羊肚菌、红托竹荪等适合农民种植的高附加值菌类。为放大创新效益,推广“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创立食用菌方舱“共富工坊”,形成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去年,帮助10余个行政村种植红托竹荪,共投放菌菇“共富方舱”280个,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35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50余个,带动莼湖街道低收入农户年增收45万元。该模式已在安徽合肥等地推广,累计投放方舱约1500个。去年,“共富方舱”获国家发改委《共同富裕动态》简报、省发改委《浙里共富》简报刊发、推广。 记者:公司的长远规划是怎么样的? 吴海云:目前,区农业技术服务总站和顺源农业正联合实施浙江省食用菌产业技术项目《红托竹荪方舱式栽培技术示范》。全区现有红托竹荪菌菇栽培方舱320个,主要示范点4个,共带动100多名农户就业。下步,公司将继续以提供技术服务、保底价收购等方式,把智慧方舱作为共富项目推广到周边地区。智慧方舱实现周年化生产的同时,还可结合乡村旅游、采摘、研学教育等,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未来,顺源农业将持续专注于食用菌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共富产业园建设,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左一为吴海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