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泛爱众。《弟子规》“泛爱众”在开篇提到:“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告诫我们人类,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住在同一个地球上,每一样事物都需要爱,要爱人爱己。如果人与人相处没有互爱,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物欲,那是多么的悲哀啊! 6、亲仁。就是要向有仁德的人学习;看健康向上的书籍;交友要慎之又慎。“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长明辨是非的能力。倘若一个人连最起的好坏都分不清楚的话,是很可悲的。 7、有余力,则学文。前面六点修炼好了,再讲到学习目的、方式和方法。首先讲到学习及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 昧理真。”我在课堂上常问学生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千奇百怪,最多的是,长大赚很多的钱,当老总或老板,当警察、考大学等等。看到孩子幼小的心灵这样,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要好好想想,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朱子治家格言》上有这样一句话“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所以我在这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常常告诫我自己,告诫我的儿女,告诫我的学生,告诉所有缘碰到的人,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明理”——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只要明白做人点点滴滴的道理后,做什么事都会水到渠成,事倍功半。 我在上课时曾看到有些孩子小小年龄就忧郁,两眼无神,我就对学生讲:在我的课堂上没有笨孩子,只有不讲规矩和不明理的学生。顺便问孩子学生要像什么样子,先生要像什么样子。孩子们一听,眼睛马上就有光亮了:学生们也可以来要求先生啊!于是,我就用《论语》中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话给学生们讲,在一个没有礼节的环境中能否学到知识?设想先生东倒西歪,两手叉腰,两手撑头或眼睛不看你们。而你们呢,在下面窃窃私语、东抠西摸、东张西望,这样的课堂你们愿意呆吗?学生会异口同声的说:“不愿意!”所以我告诉学生,先生在教你之前要像先生,你们在学知识之前要像学生,学生不像学生是不能学知识的。学生们一下子就坐得端端正正,包括所谓家长说比较调皮的学生,都在努力的克制自己,包括家长在外边看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其实我没有什么诀窍,不外乎告诉自己和学生要相互尊重,大家按照礼节来行事,学生们自然会想得到尊重,课自然就好讲了。最后鼓励我们在学问上不要自暴自弃。“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 ,可驯致” 相信圣贤的书籍一定可以开示我们。 以上就是流传几百年的一本蒙学教材《弟子规》,短短的1080字解决了许多我们在生活和教育中遇到的难题。至于其他的蒙学经典,我建议大家通过网络或图书,好好为自己,为孩子了解一下,看看是精华多,还是糟粕多。 二、我们再来看看以前读书人考科举、求功名的书籍。因为我们现在的孩子考试的机会可远远大于古人!那古人曾经都读哪些书呢?其实就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四书五经”。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先贤,也许我们都熟识一些,因为有些不光我们知道,连外国人都知道,那就是被记录在美国出版的《20世纪世界百位名人录》排前的: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等。也许我们只知其名,却很少读过他们著作,甚至有些不肖子孙闻都没闻,就开始批判:打着正义之师的幌子,美其名曰谈论这些经典迂腐,是约束人自由的枷锁。可笑至极!我从2000年开始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国学),不学还觉得自己有点知识,学习传统文化(国学),才发现自己孤陋寡闻,望洋兴叹。“四书五经”中一随便一本,都足以让人消化好几年,并且受益终生。 看看我们今天周遭的一切,不管从政的,为官的,经商当老板的,教书育人的,甚至娱乐界时尚的艺人们,都在追求物质的满足和精神的圆满,可结果有几个都如愿了呢?有的人追求了一辈子,到死都没有如愿,最后抱着痛苦和遗憾离开了人世。其实,用外在物质的追求让其内心安定,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的先祖早有先见之明,所以在全世界面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粮食是最多的,最完善的,我们只要花点时间,看看历史,看看古人留下的经典,你就会明白很多事理。通晓事理,则内心一安,整个人生也就充满了快乐。为什么呢?因为在眼下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总喜欢看一切事物的负面。想要的太多,自己又不愿意付出,势必会出现你争我夺的局面,这样难免就会患得患失。中华文化与中医有相同原理,都是内修,自我要求在先,要求对方在后。圣哲孔子在《论语》就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生存法则;中医的最高要求就是让人不生病。我发现社会一个很怪的现象,有些人喜欢生病,但是不喜欢按传统文化(国学)和中医来调理,修心养性,反而是丧心病狂,抱有毁己毁人的心态。其实这些都是心理不安的表现,或者是薄德载物所致。什么是薄德载物呢?就是说我们拥有的远远高于我们德行能承载的范围。所以我想通过此文章,呼吁大众,先理性地来读读我们的“四书五经”和学习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三、下面进入我们谈论主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益处。下面我从幼儿、小学、中学、大学四个部分来略谈一下,尚有不足之处欢迎到我天一学堂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1、幼儿学习传统文化(国学)的益处。首先我们作为幼儿的父母,一定要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万丈高楼从地起。基础不扎实,楼房修到一定的时候就没法在往上修,那么对于孩子这个基础我们怎样来建构呢?这应该是天下父母和老师们都关注的话题。其实在《三字经》开篇就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人初生就像一张白纸,随着时间的推移,习性上变得千差万别,其前提就是孩子所感受的环境和模仿的环境不同。感受什么呢?就是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其实,现在孩子所感受到的大多是物质带给孩子身体上的健康,而心灵上的感受却寥寥无几。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教育孩子的伟大案例。例如: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中记载:“大任(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王季娶为妃。大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就是说,她在怀孕时,不看不正经的颜色,不听淫秽的声音,不说狂傲的话语,不吃辛辣生冷的食品,以保持仁爱祥和的心态,让胎儿受到良好的孕育。因此周文王一生下来,就很聪明。 以上例举,值得我们深深地反思。现在女性为了保全物质上的发言权,孩子出生不久就开始上班,孩子要么交给我们的父辈,要么雇佣保姆;男性则以“我为家庭幸福”作为托词,没时间陪同孩子,缺乏亲情教育。试想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得到什么样的教育呢?看看我们身边的孩子,一个比一个冷漠,一个比一个自私。其实这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而是他幼小的心灵从周围的环境中感应到的。还有些父母,自己都还不能自立,却打着自欺欺人幌子,两岁就让孩子上幼儿园,去寻找独立生活的能力,可叹可急啊!孩子一天天长大,学到的只是在利益驱使下人与人交往的能力。所以,要让孩子打好基础,作为父母的必须要学习待人接物之道!待谁呢?接谁呢?我想首先还是与父母之间,所以,父母必须要树立好良好的生活方式。如何修?其实在我们传统文化面前没什么难的,只要大家愿意,不但可以成就自己一生的幸福,还能为下一代起到了好的表率作用。当然也可以用“五讲四美”(“五讲”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当我们把这些做好了,力行好了,孩子就会跟着模仿。不过,关键还要我们父母去了解得更加具体。如:与父辈们相处要有恭敬心,对父母说话的态度和声音要柔和,夫妻相处要相互尊重,相互谦让,看事态的正面,谈事态的积极面,这些都有益于我们孩子的模仿。这就是教育,就是给予孩子的感受教育和模仿教育。 (童刘儿/责编) 续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