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对水性和水德的认识,常常被自觉地引进思想文化领域。其中老子对水德的认识,是最具影响力的。《老子》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翻译:上善之人像水一样。水善于施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甘心停留在众人所讨厌的低洼之地,所以差不多符合道的原则。上善之人的居处好选择卑下之地,用心好虚静深沉,对人好仁慈友爱,说话好真实诚信,为政好清静安定,处事好顺应圆通,行动好顺时任运。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才没有过失。)这里根据水润泽向下的性质而悟出的水德:“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种水德在上善人身上的具体表现则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不仅如此,老子根据水不断浸润啮蚀的性质,又概括出了水德的另一重要内容,那就是“攻坚强”。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后人又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了“滴水穿石”的道理,那不过是水德“攻坚强”的进一步发展。 还有一个人对水德的认识更具体而深刻,那就是孔子。《荀子·宥坐》中有一段记叙说的就是孔子对水德的认识。孔子有次在观看东流之水的时候,他的学生子贡问他:“君子看见大水一定要观看,是为什么?”孔子回答说:“那水呀,普遍生育万物,而不是有所图谋,那就好像施惠于人的德;水不停地向低处曲折流去,总是要遵循一定的路径,那就好像行为总是合理之义;汇聚的水浩大深广而不竭尽,那就好像包罗万象而无穷尽的道;汇聚的水一旦决口,随即汹涌奔腾,直向百仞高的山谷扑去,那就好像无所畏惧的勇;水流遇到坑洼,一定会注满成平滩后再往前流,那就好像公正而有度的法;水势充盈后不待外力而自平,那就好像不用刑法而自治的施政;水以柔弱而能浸润到最细微的地方,那就好像明察秋毫之末的聪察;万物出入于水经过洗刷后,就会鲜亮而洁净,那就好像经过仁义熏陶后的善化;水流虽然经过数不尽的曲折,却最终一定流向东方,那就好像坚定不移的意志。所以君子看见大水一定要观看。”看!孔子通过对水性的深刻认识,差不多把水的美德都说尽了。这真可以看成是他宣扬仁德教化的水德之歌!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是生命的源泉,生命在于运动。 洗清别人,哪怕脏了自己。水总是扮演着这样一种角色,无私于清洁世界。 柔若无骨,却存在于任何一个角落,谁也无法彻底斩断她的生命。即使娇弱,也要勇于谱写生命的歌。 水,总是客观的映照着世间万物,不因亲疏而有所毁誉。这是许多人难以做到的。 水,流过了万般污秽,却总是能够保留她的清明澄澈,出淤泥而不染。 (责编/刘世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