悌道有助于家庭和睦 悌道促使人身心和谐 悌道能维护社会正义 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 法照禅师 悌:悌是会意字,一个“心”字,跟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而弟又有“次第”的意思,即弟弟对哥哥要尊敬顺从,而哥哥对弟弟要爱护。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 兄弟者,手足也。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息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 兄弟之间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假如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所谓“三岁看老”,三岁的孩子谦逊知礼,其后必有大成。 所以兄弟之间要懂得珍爱,相互勉励、扶持,切莫伤和气。毕竟“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由此推及,周围的人也会融合为一家人,正如106岁的新加坡“国宝”许哲女士所说:“我们都是兄弟姐妹。”如此上下和睦,祥和之气弥漫于宇宙之间,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啊! 《弟子规》中“首孝弟”确实是教育的大根大本。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知道关心朋友、团结同事。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能更好地接人待物。中国老式住宅的大门上往往有这样一副对联:“忠孝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意思是说,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不会懂得爱国家、爱君主、爱百姓。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国家挑选人才,首先要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拔,叫做“举孝廉”。 有了孝悌的基础以后,然后再进行知识的传授。《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因为“不孝父母,读书无益”。 (责编/孟园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