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国际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1月0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雪龙”号积极备战破冰突围

澳官员表示应吸取俄科考船被浮冰围困的教训

  1月6日,“雪龙”号上科考队员释放探空气球,探测实时气象数据。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新华社“雪龙”号1月6日电(记者张建松)为了抓住南极转瞬即逝的有利气象“窗口”,6日“雪龙”号全船上下严阵以待,各个岗位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备战未来48小时的破冰突围。

  据中国国家海洋预报中心的专家介绍,7日凌晨左右至8日,“雪龙”号所在的这片海域将受到北方一股暖湿气流影响,出现有利于突围的西风。“雪龙”号所在的浮冰区目前正向外围扩散,该区域边缘的浮冰已呈融化状态。但到9日,又将刮起东南风,突围的气象条件不乐观。

  自7日凌晨起,国家海洋局“雪龙”号脱困应急小组和船上考察队将进入48小时最高级别应对状态。为迎接这场“硬仗”,“雪龙”号值班船员正密切监视周围冰山和浮冰的动向,轮机部船员精心看护着每一台仪器设备,确保及时给“雪龙”号破冰突围提供强劲动力。

  据“雪龙”号轮机长吴健介绍,“雪龙”号有一台主发动机,其功率是1.32万千瓦,还有3台发电功率均为1000千瓦的发电机,可轮流为船上供电。目前“雪龙”号的各种机器都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记者看到,刚刚经过改造的“雪龙”号机舱焕然一新,各种机器“各司其职”。机舱里虽然自动化程度很高,但值班的三管轮李文明和机工方平没有丝毫懈怠,不时到各种巨大的机器旁边巡视查看。

  “雪龙”号船头目前朝向西北方向,有三条突围路径可供选择———右舷方向、右前方和左前方,但三条路径都有风险。右舷方向直通清水区,但浮冰太厚,远远超过“雪龙”号的破冰能力,而且“雪龙”号受“破冰跑道”的限制,向右转向极其困难。向左前方行驶有些绕路,而且浮冰更加密集。

  因此,“雪龙”号考虑向右前方突围,但最大的隐患是距船头500多米处的一座小冰山。如果靠得太近,“雪龙”号有被卡住的危险。根据预案,等西风把浮冰吹松散以后,“雪龙”号破冰就会相对容易,因而能与冰山保持一定距离,这时“雪龙”号将择机向右前方突围。

  新华社悉尼1月6日电 澳大利亚官员近日表示,为了避免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学考察船在南极被困的事件重演,应该吸取教训,完善极地旅游规章制度。

  据《澳大利亚人》报6日报道,澳大利亚海洋安全局官员约翰·杨说,极地旅游探险是可以允许的,但是,必须吸取“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被浮冰围困的教训,使这一事件成为今后建立极地旅游规章制度的参考。

  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2013年12月在南极洲附近洋面航行时被浮冰所困,当时船上除一支澳大利亚科考队外,还有来自英国、阿根廷、荷兰、新西兰、智利等国的游客。

  “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的被困乘客获救后在网上发表了回顾事件过程的文章,其中详细描述了受困之前船长如何担忧天气情况,但乘客无论如何还是坚持上岸探险的情形。乘客之一的澳大利亚当选参议员詹尼特·赖斯写道:“有人跟我说,到了傍晚,由于天气更为恶劣和结冰速度加快,船长越来越肯定必须尽快让每名乘客都上船。……我确信,要是我们早几个小时离开,船长就不会这么难过了。”

  “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受困后,中国、澳大利亚和法国的科考船参与了救援。当地时间2日,中国“雪龙”号科考船的直升机成功将受困人员转移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上。

  法国极地研究所主管伊夫·弗雷诺曾对法国媒体抱怨说,为了救援“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实为旅游的伪科学探险者,浪费了法国、中国和澳大利亚珍贵的极地科研资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