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时 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1月08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媒体观点

  多一些“雪前送炭”

  大雪来袭,为群众送去冬日里的融融暖意;雾霾笼罩,为拯救清新的呼吸频频出台举措;马路拥堵,用交通管理创新为畅行无阻铺路……一些地方针对各种问题的雪中送炭,赢得了不少群众的声声赞美。回过头来看,如果变雪中送炭为“雪前送炭”,群众是不是更满意?

  雪中送炭乃是在问题已经出现下的被动应对,雪前送炭则是把握规律、未雨绸缪,把问题想在前面,属于“主动式”。显然,雪前送炭成本更小、效率更高,群众更欢迎。

  润物无声的雪前送炭与热热闹闹的雪中送炭相比,虽然不显山露水、引人注目,却更能反映一个人的能力和成绩。主动找问题与被动等问题相比,也更能展现一个人的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高工作的预见性,避免出现问题之后的临时性、盲目性,方能让事业发展事半功倍,也才能赢得群众长久理解和支持。———《人民日报》蒋顺利 

  远没到“官不聊生”这一步

  一些官员感慨,现在官不好当了、当官没意思了,甚至有些官员还生出不小的怨气,将此称为“官不聊生”。但是,“官不聊生”这一用词很不准确,而且有点矫情。

  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尊重法律尊重民意,这些本来是官员应该做到的。某种意义上说,这和道德领域一个公民不偷不抢不讹人、市场领域一个企业不黑不诈不昧良心差不多,这只是一种底线要求。事实上,按照德能勤绩廉的标准,对照身上肩负的责任,官员需要做的还有很多。现在权力刚开始被关进笼子里,便觉得不爽不安,就担心“幸福时光”一去不返,恰恰说明一些官员有着不健康的权力观。

  必须看到,随着反腐败不断深入、反浪费不断加码,权力一步步被关进制度笼子,官员要做的还有很多。即使如此,依然只是底线,并非拔高要求。

  ———《中国青年报》毛建国 

  “围观”时代,政府不能“旁观”

  拖三阻四、雾里看花、张冠李戴、移花接木……面对公众要求信息公开的强烈呼声,一些政府部门非但不主动公布,还采取花样百出的手段“挡”回去,无疑是想继续坐在“太平衙门”里,逃避公众监督的“火眼金睛”。

  可以说,每当重大安全事件或突发事件发生时,面对公众质疑,一些政府部门“支支吾吾”、退避三舍,甚至还拿什么“信息不存在”“影响社会稳定”“涉及国家秘密”等语焉不详、牵强附会的理由作为拒绝公开的借口,必定是因为害怕暴露内中见不得人的东西。

  而要改变一些政府部门“不敢说、不愿说、不会说”的状况,首先要在心里装进群众、尊重民意,从思想上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与此同时,还必须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界限、人员,建立强有力的监督和问责机制。———《新华每日电讯》李惊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