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市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1月09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孔雀厅里的“第一读者”

本报记者 余晓辰

  
  
  在政协联谊中心孔雀厅一角,工作人员对初审提案进行紧张的排版校对。
  (余晓辰 摄)

  生态、公共交通、食品安全、养老、治水……夹带着这些高频词汇,一系列涉及国家大事、身边小事、民生实事等各类建议在同一个地方汇集———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提案组。

  就在委员们“头脑风暴”的同时,政协联谊中心四楼孔雀厅内人头攒动,一派繁忙景象。从会议开幕到7日12时,共有629件委员建议如雪片般飞来,这些建议仅立案就需在这里过四关———登记打印、小组初审、排版校对、终审立案。

  “所有建议只有到提交截止日期,立案通过以后才成为正式提案。”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在审查区和排版区之间的大长桌上,文件分类篮的颜色也很有讲究,白色的是待修改提案,黄色的是已初审提案,红色的是已登录提案。

  而在所有流程中,初审是最耗时的。五个审查小组的案头上,整整齐齐码放了一摞摞装订成册的委员建议。“‘交通实时播报’,‘实时交通播报’,哪个表述比较合理?”审查员冯路正和同桌交流修改意见,面前的文件上分布着圈圈点点。对委员们的每一份建议,他们都要做到字斟句酌。

  “提案是政协委员履行职责的重要方式,我们要全力配合。遇到部分建议表述不够完备的情况,那就要及时沟通进一步完善。”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荣拿起手中的建议,指了指扉页上的联系方式。就这样,经过这些“第一读者”和原作者的紧密磨合,一份份成熟的提案新鲜出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