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时 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1月10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战胜雾霾:20年太久,只争朝夕

□张 弓

  雾霾锁城,赶又赶不走,躲也无处躲,唯一的办法就是忍,于是就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还要在雾霾下忍受多少年?

  去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有一个预测:5年到10年。他的预测有个前提条件,即国家发布的“大气十条”得到贯彻落实,5年到10年我国的大气污染状况会得到“改善”。中国社科院也在去年5月发布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报告》预计,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消除雾霾、重现蓝天,可能需要20年至30年时间。从两个预测中取个合适的中间数,就是20年。

  在工业化过程中,不少国家经历过大气遭受污染的情形。而治理大气污染所花的时间,则长短不一。英国用了50年,德国用了30年,日本短一些,用了20年。所以,我们如果能用20年时间拨开雾霾见蓝天,应该不算长。

  然而,作为个人,每年大多数时间要生活在雾蒙蒙的环境之中,每一口吸进的空气里面有大量的PM2.5,而这些PM2.5又会毫无阻挡地经过鼻孔、穿过气管、支气管,长驱直入肺泡,给所有人包括幼小的孩子、体弱的老人带来严重的疾病,想想都有些可怕。更加令人胆寒的是,这样的日子还得过20年!幼儿出生,直到成年,稚嫩的器官就一直会在雾霾的浸淫下挣扎,能健康地成长吗?退休的老人,他们的体质已一天不如一天,却还得拼出老命与肮脏的空气战斗,说不定还没等到胜利到来就已经辞世了。所以,我要发出呼吁———战胜雾霾:20年太久,只争朝夕!

  诚然,与比较发达国家相比,与上述国家相比,我们有一些不利条件。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13亿之众的人口,城市化率刚刚超过50%,而第二产业的比重高达50%,再加上经济的出口带动增长模式,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这一切都使得我们的环境问题范围更大,牵扯面更广,原因更复杂,治理起来也更困难。

  但是,今天我们治霾,有两大优势是当时那些国家所不具备的。

  一是科技发达了。上述那些国家的治霾时期,都是上世纪中期甚至早期。虽然那时他们的工业化水平与我们现在相当,但科学技术水平总体上远远不如今天。近来听到几件小事能证明这一点。宁波一干部与学物理的儿子一起,发明了家庭空气净化系统,造价只要700元,他家安上这套系统之后,三个月只扫过一次地。复旦大学一教授发明的净化系统装在家里,14年没开窗却空气清新。如果我们能鼓励更多更高水平的科学家,把治霾作为攻关项目,出更大更有效的治污成果是完全可能的。

  二是制度优越了。我国社会制度的最大优越性之一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雾霾的危害确实是全覆盖,无一人能幸免。而且它不仅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也直接阻碍经济发展。北京的雾霾全国首屈一指,那里的一些有钱人已经开始向外寻找居住地。据在海南度假的朋友说,去那里定居的老人,北京的居多,重要原因之一是那里空气质量好。有小钱的,在国内找地方,有大钱的,可能就会往国外迁。至于那些投资者,包括国内的国外的,在投钱的时候,环境质量一定是重要考察内容。如果要几十年才能使空气清爽起来,那就拜拜了。就是说,治理雾霾已经成了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关注的大事,把力量集中于此理所当然。

  《人民日报》上个月报道的兰州治污经验,提振了我的信心。作为老工业基地,兰州城区分布着一批石化、火电等重工业企业,加上河谷盆地、静风天气等因素,空气质量长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垫底。上世纪80年代对兰州的空气质量有个形象说法:“鼻孔和烟筒一个样,麻雀和乌鸦一个样,太阳和月亮一个样。”可是,从2012年起,兰州市制定了一系列“史上最严”的治污措施,而且“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去年空气的优良天数达到299天,优良率81.9%,是近10年来最好的。尽管他们的经验还有待完善,但空气质量一年巨变的事实足以说明,只要痛下决心,只争朝夕,战胜雾霾的时间完全能够缩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