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程 黄剑跃 通讯员 许莹莹 【编者按】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为农业现代化描绘了美好蓝图。为弘扬推广我市广大农民兄弟、各类经营主体在三农领域创造的成功经验,探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渠道,本报与市农业局合作,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协办,联合推出种业杯“致富新经”专栏,向读者、网友推介一批致富典型和成功案例,以供借鉴。 欢迎广大读者、网友向我们自荐或推荐农村致富典型。参与方式(任选):1、拨打热线:87682809;2、发送至电子邮箱:rbncb@cnnb.com.cn;3、传真至87685241;4、编辑文字,并@宁波日报(新浪或腾讯微博);5、寄宁波日报地方新闻部(宁波市灵桥路768号),邮编315000。一旦推荐线索被本报录用(同一线索限前三名),将获价值200元左右的奖品,并有机会参与参观活动。 人物名片 叶凯峰 慈溪惠农生猪养殖场场主 1月8日晚,在杭州举行的2013年度浙江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颁奖典礼上,现场观众用一次次的掌声向慈溪小伙子叶凯峰等10位“金牛奖”获得者表达深深的敬意。 出生于1980年,毕业于英国考文垂大学,父亲的企业年产值7亿元……在叶凯峰的身上,有着“海归”、“富二代”等许多光鲜的标签。“但是现在,我是一个农民,正在努力做一个体面的农民。”叶凯峰很坚决地说。 虽然憨厚的笑容时刻挂在略黑的脸庞上,但是渐渐地你会发现,这位年轻的农民和普通农民不一般:开的是高档皮卡,穿的是响当当的名牌,用的是新潮的智能手机。 事实上,叶凯峰最不一般的还在于堪称传奇的“猪倌”经历:仅用五六年时间就取得了年利润超千万元的成就。近日,笔者来到叶凯峰一手创办的慈溪惠农生猪养殖场。 “我能从最早贷款创业到现在年赚千万,慢慢体面起来,靠的都是猪圈里的‘好员工’。走,带你们去看看。”叶凯峰先带笔者进入一间挂满了显示屏的办公室。“坐在显示屏前,只要轻轻地点几下鼠标,就可以监控所有生猪的生长情况。” “海归”养猪还真不简单!来到养殖场车间后,笔者更是大大加深了这一印象:要进入养猪场,必须身穿套服,脚穿胶靴,经过消毒液、紫外线灯光照射等几道消毒程序;场内还引入了沼气发电项目,猪的排泄物都用来发电,剩余的沼液又可以做肥料。 “我们采用工业的手法,做的是生态循环农业。”叶凯峰说,每年从这里出栏的生猪有近20000头,产值3000多万元,利润1000多万元,而整个养殖场的工作人员只有18个。 漂亮的数据背后,是叶凯峰走过的坎坷不平的创业路。2005年从英国考文垂大学毕业后,叶凯峰先是在父亲的企业中当副总经理,但两年多后,他决定离开家族企业自己创业。 “创业我们也是支持的,但是大把的项目不选,偏偏要去养猪?”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叶凯峰的父亲仍然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在叶凯峰的反复说明和实际行动的感染下,父亲后来也逐渐心软下来,偷偷地让朋友参与支持一把。 养殖场好不容易办起来,可猪肉价格向来波动较大,2010年,生猪市场特别不景气,第一批700多头猪竟然赔了30多万元!有亲朋好友劝说,趁目前赔得不多,快点把养猪场转手,再回到家族企业去上班。【下转A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