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工作思路,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一个长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最近,市委党校举行了全市党校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深入学习、全面把握、认真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现整理刊发部分专家的观点,以飨读者。 坚持“三个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 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在发展和改革中要坚定“三个自信”,指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市委党校张永明研究员认为,“三个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制度保障。 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加坚定“三个自信”。自信来源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建立一个更加平等、自由、公正,人民更加幸福的社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以充分体现,才能得到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制度更加认同,使我们的发展道路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理论体系更加科学完善。 “三个自信”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道路和方向问题是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30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只有确立正确的目标和方向,改革才不会走上歪路、邪路,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三个自信”目标和方向不动摇,按照“三个自信”的要求来检验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 “三个自信”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精神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要保证改革的有效推进,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保障改革的成效。改革的动力来自于对我们的理论、制度和发展道路的自信。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改革的难度和阻力非常强大,只有坚信“三个自信”,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动力,才能够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市委党校宓红副教授认为,这些重要论述对科学发展的定位、目的和举措等都有详细、精确的阐述。 1、关于科学发展定位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又着重指出:“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这些都表明我们党推进科学发展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2、关于科学发展目的的论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们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些都表明我们党推进科学发展是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关于科学发展举措的论述。一是坚持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和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经济增长,要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和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所以必须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三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让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的源泉充分涌流 改革开放35年,是全社会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的35年。奉化市委党校江长军认为,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的一个重大问题。 1、改革开放激发了人和制度的活力,成为中国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以后的第一次出京考察就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其间,习近平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问题倒逼改革,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永葆全社会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问题倒逼改革”,“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不断改革开放,我们才能在不断发展中解决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永葆全社会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 3、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让全社会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的源泉充分涌流。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指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无论出现什么干扰,都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要使全党全社会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说,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的脉搏,把握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不断深化、拓展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深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比如,2013年5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6月28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7月18日在以个人的名义向贵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发去的贺信中、9月7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提问时等等。市委党校任春晓教授认为,这些重要论述,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在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上不断深化、拓展: 第一要保持“两个清醒认识”。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第二要坚持“两个优先”。即环境优先和保护优先的重要方针,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实行从严从紧的环境政策,把良好的生态系统保护起来。 第三要守住“两根红线”。即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使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就是确保13亿人的粮食安全。而生态红线是生态安全的底线,是公众健康的底线,是可持续发展的底线,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跨越雷池一步。 第四要完善“两个保障”。即制度和法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彻底转变“以GDP论英雄”的观念,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指标权重。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终身追究责任。 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推进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在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中,“人”无疑是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象山县委党校翚婷认为,这一重要论述要求我们深刻认识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内涵,切实做到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此推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1、人民群众是创造主体,要全力振奋精气神,让人民群众“有力创造”。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主体,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是推动“中国梦”伟大实践的根本依靠和中坚力量,当前,要凝聚中国力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振奋创造主体的精气神。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人民群众是共享主体,要坚定走自己的道路,让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主体地位,要让人民具有创造主体的意识,离不开对创造成果的享有。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梦就是要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3、人民群众是评价主体,要关注民众的呼声,让人民群众“有权评价”。尊重人民群众的评价主体地位,就是要将是否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评判标准。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只有让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才能更好地彰显人民群众的评价主体地位,让我们找到正确的圆梦之路。 境界·决心·路径:提高从严治党水平的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从严治党高度重视,有一系列重要论述,行动上也有很多亮点。市委党校刘彦昌教授认为,其最大特点是不回避问题,确立了从严治党的新理念,以务实的态度为基础,真抓实干,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待实践中的难题,精心选择破解难题的路径。 1、提升境界,思路清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从严治党,“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些观点,跳出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先把党员干部放到平常人的位置,判定他们如果失去监督就一定会犯错误。在健全监督的基础上,再辅以思想教育。明确这种思路,不是共产党的境界低了,而是提升了境界,因为这符合现代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反映了我们党对问题的认识更加符合实际。 2、真抓实干,态度果断。从严治党,关键在“严”字上。如何才能落实这个“严”字,也是近年来很多地方面临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个问题上和以往最大的不同是,态度果断,真抓实干,把“严”从要求变成行动。宣示“打铁还需自身硬”,强调“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定不移转变作风,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切实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提高反腐败法律制度执行力,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 3、善于筹划,路径科学。在当今中国,从严治党已经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要动真格,随时都有阻力。而要使其落到实处,需精心筹划,寻找科学的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的独到之处在于:一是重视策略,精心选择切入点。从日常生活方面入手,采取的是以小胜积累能量的办法,比如出台“八项规定”。二是继承和创新载体。开展以反对“四风”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有效推进从严治党的进程。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运用活动这个传统载体的同时,对其进行改进,从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入手,解决任务不贪多,只看实,这是一个务实创新的路径。比如,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自己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然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头全程参加一些省委班子的民主生活会,促使这些领导班子的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出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