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真 大约是在2006年,宁波市作协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打破地域限制,吸收外来打工者中的文学写作者加入市作协。这个游戏规则的改变在全国文坛是一个创举,我也是那时第一次知道了在北仑打工的彭素虹的名字。 彭素虹是个打工文学作家,这也是我答应为她的散文集《往前赶路》写序的一个重要原因。“打工文学”是文学中的一个新名词,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中的特有现象,它是应运而生的。“打工文学”,严格地说,是打工者创作的文学,同时也是写打工者的文学。我这样说,是想突出这类文学的特定性、规定性。换言之,“打工文学”是反映打工族这一社会群体的生活和感情、追求和奋斗的文学。它表达的是“彭素虹们”在卷入城市化进程以后经历的种种遭遇,它要表达的是打工者强烈的错位感、失重感、紧张感、异化感、断裂感,以及在精神结构和文化心理的深处发生的前所未有的矛盾冲突。 当然,现在的打工文学与当年的打工文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当年的打工文学更多的是描写痛苦无告的小人物、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弱势群体,现在随着打工文学作者们在城市里生存境况的迅速改变,他们的思考方式及表达方式也在迅速改变,这一切必然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这本散文集是彭素虹的第二本集子。综观全书,虽然作者依然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出发,继续保持了“打工文学”的表现主体,如在《一路上有你》一章中,作者以在宁波打工的新宁波人的生活为基本内容,表现这个群体生存状态、精神状态以及生活命运,努力塑造新老宁波人和谐共处、融合发展的文学形象。但仔细读来,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对生活的思想认识已然不同,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甚至文章的艺术气质也有很大不同。不可否认,作者经过不断修炼,已经能跳出小我,站在更高的视角上剖析人生,作品正在以充满生命温度的笔调,更成熟、更深刻地表现身边的生活,更多地记录内心感悟。她的笔下不再是昔日艰难的展现,而是靠近城市里的更大多数人们,表现他们的情感、智慧、成功和乐观的生活价值观。 这与彭素虹这些年的生活、工作有关。多年的努力,使她已成功融入这个城市,并满怀喜悦地成为这个城市的主人。因此,她的作品自然而然转型,从打工情怀转向了广阔天地。转型是大势所趋。打工文学如果总是写着苦难,总会有枯竭的一天,如果一味这样下去,将会无路可走。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是她的读书笔记、人生感悟,还是最常见的旅途见闻,她的书写不再是以个人经验为中心的人和事,而是开始接近“旷野写作”,显示着她正在走向文学更广阔的领域。 或许,这种文学是否还叫“打工文学”已并不重要。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往前赶路》肯定与打工文学有着最直接的血缘关系。文学的责任是:对弱者关怀他们的生存,对强者关怀他们的灵魂。时代已经发生巨变,“打工者”的含义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种更为开放的、吸纳了多种生活元素的打工文学正在积极出现。彭素虹作为新宁波人中的一员,10余年来,站在改革的最前线,与宁波一起走过了风风雨雨,从来就没离开过,个中滋味,是别的任何文学创作者无法体会的。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到作者心灵的颤动和真实的体温。这也决定了她的这些作品与众不同,它们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作家对社会、时代的思考,同时,为打工文学写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打工文学进入文学新维度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我特别欣赏本书的题目———“往前赶路”,不屈不挠,永无止境,永不停息,这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进取的姿态,也是一种境界,这种文学精神渗透着新生代青春的血液,它所产生的巨大的穿透力,不只是对打工群落,对我们、对所有人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有益的启迪。 也许有一天,打工文学会消失,就像“伤痕文学”已经成为历史的一个符号,“知青文学”代表作家也已经宣布搁笔一样,随着打工者对新环境的深入融合,随着全社会的迁移成为一种常态,这类应运而生的文学也必然会应运而消失———不要伤感,消失,有时也是一种进步的必然! 而到了那一天,我们再回过头来阅读彭素虹们的作品,我们一定会体会到,历史的每一种存在,原来都是为了造就人类心灵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