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财经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1月20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当“土豪”,争做“慈豪”

  □余仁杰

    本文标题中的“土豪”,是2013年的热词之一,特指时下那些作为与气派显“土”的人,多为暴发户。由此笔者也来仿造一个新词:慈豪。“慈”是慈善,“豪”不仅是指富豪,也包含有作派豪气之意。这是1月7日107岁享誉世界的影视大亨邵逸夫在香港仙逝后,笔者读了媒体有关他的大量事迹后的一个感悟:他是名副其实的“慈豪”!

  邵逸夫从来不要别人称他什么“家”,而是认认真真说自己“只是一个生意人”。做生意就为赚钱,他在娱乐业赚了亿万计,成为富豪。令人称道的是,他赚钱之后慷慨回报社会,为社会慈善公益做贡献。据报道,邵逸夫历年捐助社会慈善公益超过100多亿港元。当然在香港称得上“慈豪”的人绝不止邵逸夫一人。如此前的香港首富李嘉诚,早在2006年就宣布将其个人财产的三分之一捐给以他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会,为480亿港元,是全球华人私人基金会中金额最高的一个。其他“慈豪”就不一一罗列了。

  称邵逸夫、李嘉诚为“慈豪”,是由内地多“土豪”想到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陆(内地),进入新世纪已是“百万富翁难统计,千万富翁勿稀奇,亿万富翁多来兮”。到了近几年,东部等不少地区更变为“百万上下称小康,千万富翁够算上,亿万富豪才上榜”。近两年的全球富豪榜显示,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资本市场创造十亿元为单位富豪最多的国家。那么这些富豪对社会慈善的贡献又如何呢?据胡润披露,只有50余位富豪2013年同时登上百富榜和慈善榜,而他们的捐赠比例只约为收入的1%。富豪榜与慈善榜上的巨大落差,如何让人释怀?

  造成这种落差的原因何在?就在于中国富豪中多“土豪”少“慈豪”。他们赚到钱后多考虑自家无度享乐、花天酒地,至于捐赠慈善则显得抠门。为健康长寿,“土豪”们花大钱大吃补品甚至求神拜佛,邵逸夫并不如此,却活了107岁,因为他认为“宽容和做善事就是一把健康的钥匙”。事实也证明,多行善事确实有益健康长寿。

  富豪们应该明白,财富得之于社会,理应回报社会,而慈善更是利人利己。他们应从邵逸夫那里得到诸多启示,不要再以做“土豪”为荣,而应争做“慈豪”。当然,政府也应该加快出台和完善政策,在赋税方面支持乐善好施的“慈豪”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