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③】
民意优先
拆出农村一片新天地
蓝天白云下,村口的一泓湖水,碧波荡漾;远眺沿山而建的一幢幢漂亮小楼,错落有致;驱车沿着一条条水泥浇筑的村道,可以直达每家每户……眼下虽是一年之中最为寒冷的“三九”,我们却在溪东村感觉到了一股浓浓的春意。
一名村干部说,两年前,溪东村还到处可见断壁残垣,杂乱无序又窄的泥土村道连车子也开不过去。
“溪东村的嬗变,仅仅是象山‘一户多宅’清理的一个缩影。”象山县农办主任董连胜介绍,事实上,该县在新桥、茅洋两个乡镇率先开展“一户多宅”清理试点时,曾遇到很大阻力,甚至还发生了几起恶性事件。这一工作能够坚持下来的原因,除了村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先拆自己和亲属的“多宅”外,坚持民意优先是推动“一户多宅”清理顺利开展的关键,而象山多年来形成的“村民说事”、“村务会商”、“民事村办”等制度,则是体现民意优先的载体。
李家弄村是茅洋乡最先实施“一户多宅”清理的村子。村支书陈宝国说,虽然大伙都清楚“一户多宅”属于非法占有,但毕竟事关村民切身利益,因此为了让这项工作得到大多数村民的拥护和赞同,村里按照“宜建则建、宜耕则耕、宜绿则绿”的原则,专门邀请村民代表参加“村务会商”,让大家来表决拆后利用的相关事项,让村民们明明白白。
顾孝阳是李家弄村最后拆除“一户多宅”的村民之一。我们走进村子时,他正拿着泥刀清理自家门前刚刚拆除的“多宅”砖块。“以前村里连条像样的村道都没有,如今一天天变得宽敞整洁,我若再不拆除门前这个四五平方米的‘杂物间’,不仅有碍观瞻,也会影响村里的整体形象。”顾孝阳如是说。
改掉陋习
确保整治成果长又久
鸡鸭满地跑、垃圾随手扔,杂物乱堆放……这番曾是农村日常生活写照的景象,如今无论是在溪东村,还是在李家弄村,似乎成为一段远去的往事。对此,身为象山一大型企业董事长的溪东村党支部书记石维坚,指着村口已建的警务室告诉我们:“溪东村今后将参照城市高档社区的管理模式,刷卡进出村子。”
我们在采访中发现,与溪东村相比,作为象山县最早实施乡村整治试点村之一的李家弄村,虽然乡土味更浓一些,却有一套完整的改掉农村种种陋习的“地方标准”。即:全村实施“门前三包”和“星级评优”两项标准,并配以一系列标准的约束及奖惩办法。
“要改掉农村沿袭已久的各种陋习,关键是要让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据李家弄村党支部书记陈宝国介绍,如按照“地方标准”要求,该村每户必须配一个室外垃圾箱,庭院必须洁化绿化,连每天倒垃圾都有固定的时间。同时,村里还专门成立了一支由16名妇女组成的巾帼保洁志愿队,对村民的庭院环境进行监督考评,开展“整洁家庭”评比活动。
李家弄村实施的这一地方标准,早在几年前就被象山县修订为新农村建设地方标准。如今,随着“一户多宅”清理工作的不断推进,象山半岛的一个个村子不仅形成了处处是风景、村村有特色的大景区格局,而且村民也逐渐养成了庭院绿化、垃圾入箱的好习惯,文明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象山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干维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象山近年来坚持把村庄梳理改造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以清理“一户多宅”和旧村拆迁整治为核心环节,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配置公建设施,改善农村面貌,便利农民生活,有效破解了村庄空心化、环境脏乱差、宅基地低效利用等问题,并促进了农村风清气正社会氛围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