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和政府职能需进一步合理界定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必要性,是当前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并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的要求。 关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市场如何发挥作用,取决于政府怎么样管和在哪些事情上管,如果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最重要的是要规范政府的职能,不该管的要坚决不管,该管的要坚定不移地管好、管出水平。还有学者认为,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科学的宏观调控在于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幅度,尽可能实现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也有学者认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力度,提高政府对市场的监管能力。政府的宏观调控要更多地通过市场的传导机制来表现、实现,比如通过价格杠杆、通过各种市场参数实现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等等。政府和市场的职能需合理界定,两个方面需更好地分工和配合,这是使整个发展效率不断提高、发展代价不断减少的基本制度性保障。 “转型式”改革: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统一 当今,我国处在历史大变革、结构大调整、格局大变动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有学者认为,当前“公平正义性”改革,是实现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型式”改革,是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统一的“科学性”改革。公平正义改革理论是新历史起点上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必须从根本上对既往的改革思路和改革举措进行反思,全面而细致地清理一切妨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制度、体制和机制,通过对“改革”的改革,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把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还给人民,才能使改革的逻辑起点真正复归到公平正义上来。 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问题研究升温 2013年政治学界对国家体制的关注正在逐渐从一般宪法意义上的政治体制,向侧重基本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方向转变。国家的社会监管能力和相关制度建设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政治学研究的视野,越来越多的政治学者认识到,要为一个即将崛起的大国提供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其必要前提在于需要国家具备一套优良的管制体制和充足的治理资源和能力。从政治学研究成果来看,产生了一批以中国国家基本制度建设为主题的一系列议题,既包括传统的国家财税体制、再分配体制、预算管理体制,又包括廉政制度建设、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建设等反映时下改革热点议程的研究。 教育与就业公平塑造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学者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以最大公约数凝聚了社会共识,提振了民族信心,绘制了国家未来的美丽蓝图,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结合起来,并通过为每个人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而使之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正因为如此,在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同时,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才能够保障“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有学者指出,教育机会既影响着每一个人奋斗的起点的公平,也影响着每一个人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现代社会的就业,就是在教育文凭的分流中将人们安置在不同收入水平的职业岗位上。所以,教育的公平与就业的公平才最终塑造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法治中国”建设:崇尚“宪法和法律至上”的法治精髓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引起宪法学界对法治国家建设与宪法实施的关注。 有学者认为,法治国家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个人权利与自由的保障,整个宪法体系也要遵循人权保障的基本价值。也有学者认为,法治国家崇尚的是一种“法治”精神,即“宪法和法律至上”的法治精髓。从法理上看,法治国家主要还是从国家的统治和治理职能角度出发的,它的基本要求是国家各项工作的法治化。有学者认为,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要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首先必须形成宪法共识,树立宪法权威。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去” 学者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属于全人类的,马克思主义事业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事业,而且是全人类的事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走出去”。中国学者要扩大研究与交流视野,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科研成果,主动“引进来”;不仅不应在国际交流中缺席,还要主动“走出去”;既要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还要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为此,中国学者承担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的重要使命,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可以利用角色和学术优势积极开展理论外交,客观、准确地向外国学者介绍中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消除外国学者、政要、普通民众对中国的“误读”和“误解”,展现中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良好形象。 研究群众路线的历史由来和现实价值 随着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展开,不少研究者对群众路线的历史由来和现实价值进行了梳理分析。 有研究者认为群众路线是在红军时期孕育产生的。关于群众路线,我党历史上有三次系统总结,分别是党的七大、党的八大和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有研究者对群众路线的形成发展进行了梳理后提出,群众路线思想是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和形成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得到发展也受到挫折,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得到发展和提升;有研究者认为,通过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保持自身清廉、民主的强大武器,明确了如何做到为民服务的现实路径,明晰了中共自身的立党之本是为人民服务。 领袖人物思想的当代价值备受学界关注 2013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不少研究者撰文纪念毛泽东,涉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思想渊源、继承发展关系;总结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创性贡献;毛泽东对新中国创建与发展的历史贡献;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如何看待毛泽东的晚年错误;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特别是群众路线思想、反腐倡廉思想等。 在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出版了《习仲勋传》、《习仲勋画传》,拍摄了相关文献纪录片,对习仲勋光辉战斗的一生给予了全面梳理。不少人还撰文研究纪念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党史人物在革命生涯、建设年代和改革岁月的重要贡献。 网络发展的政治伦理与网络环境的法治监控 2013年对网络传播环境的治理引起有关网络伦理的讨论。学者们认为,网络发展的某些趋势,有助于现代政治伦理的时代精神、公民精神、主体精神、平等精神等伦理精神的建设和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伦理。网络给予进入网络社会的人们以道义上的平等权,促进了社会资源、特别是信息资源分配上的平等与进步。同时,网络媒体的伦理价值具有两重性,即正、负两极性,网络媒体的负伦理价值时时困扰着人类,应关注网络媒体的负伦理价值的研究,在网络媒体造福于人类的同时,要防止网络媒体的负效应;面对网络媒体出现的情色传播和泛滥,网恋、网婚、网络情爱、网络谣言、网络言论非理性化等,应加强网络的立法监督和分类管理,尤其应当为广大青少年网民提供一片清朗的网络空间。 (李 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