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漫 画 刊头制图 王博 王珏 why的猫斯拉 金雅男 买年货: 压岁钱: “年糕搡了吗?红膏蟹炝了吗?鳗鱼晒干了吗?”“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打糕蒸馍贴花花。”……随着除夕的脚步临近,网上关于“过年”的讨论也多了起来。像“蒸年糕”、“晒鱼鲞”、“挂灯笼”、“贴春联”等传统习俗,有些尚被追捧,有些则渐行渐远,与那些“年味”一起停留在记忆中。 “又到一年春节时,愈觉儿时年味浓。”正如网友“老严”所说,儿时记忆中的那些备年货、祭灶、守岁、年夜饭、拿压岁钿、吃汤团、放开门炮、拜岁、看大戏和闹花灯的情景,永远挥之不去,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怀念儿时那充满浓郁人情味和乡土气息的春节。 买年货: 从凭票排队到电脑网购 在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老严”记忆中,儿时最有盼头的莫过于春节。因为只有到了春节,饭桌上才有平日罕见的鱼肉荤腥。孩子们爱吃的糖果同样如此。由于物资紧缺,春节前一周,家家户户就要去为数不多的几家副食品商店排队抢购年货了。 “十岁那年,我在母亲安排下独自去买年货,凌晨四点赶到商店门口,发现已经排起了长龙。七点半商店开门,等轮到我买时鸡鸭鱼肉全卖光了。第二年,我吸取教训,半夜十二点就赶到商店门口,终于‘抢’到了活鸡和大黄鱼!”他说那场景跟春运抢火车票差不多,好在人们讲信用,如果中途离开,把篮子留下占地儿也算数。 “上世纪六十年代要凭票买年货。一张票只能买一条鱼,排在前面才能买到大鱼。糖果和瓜子去晚了有钱也买不到。”网友“富春山居居士202”说,除夕夜前,孩子们偷吃年货是要被骂的。就算是自己排队买回来的年货,也要完完整整地交给家长。家长则会趁孩子不注意,把年货藏到房梁或屋顶等熊孩子们找不到的地方。 如今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鱼肉荤腥想吃就吃,甚至有人食肉过多成为“三高”人群。年货采购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方便去家门口的超市和菜市场,图热闹去年货展销会,图享受去餐厅订年夜饭,图省心电脑网购。 压岁钱: 三十年里 从5角涨到1000元 1960年出生的网友“老农”,去年荣升祖母。今年春节,她给孙子准备了1000元压岁钱和一件500元的外套。回想起压岁钱发放经历,她很有感触,说三十年里给儿孙的压岁钱,从5角涨到1000元,翻了2000倍。上世纪80年代初,她家每月收入20-30元,给孩子5角压岁钱。进入21世纪,她家月收入轻松破万元,压岁钱也水涨船高,少则500-600元,多则1000-2000元。 穿新衣挨家挨户拜年讨压岁钱,一直是“80后”网友“Ms.SP”儿时的美好记忆。她家发压岁钱很讲究:孩子们必须穿戴整齐,给长辈们挨个磕头、说吉祥话,再双手举过头顶接过压岁钱。长辈们也会提前去银行换来新钞票,一张张数好压在枕头下,等孩子们来磕头拜年。 无论是哪个年代,压岁钱都是孩子们的一笔不少的收入,让他们有种瞬间“屌丝”变“土豪”的感觉。 网友“拉皮”去年给了小外甥800元压岁钱,结果小朋友当场“石化”了。网友“亮剑江南”说:“30年前,我用压岁钱买了一串5角钱的挂鞭,带着小伙伴们把上面的小鞭炮一个一个地拆下来,埋在雪里,埋在土里,或者装腔作势地吓唬女同学。” 记者采访中也发现,相比过去,压岁钱不仅金额不断增加,形式也五花八门了,金银饰品、股票债券,比比皆是。用网友“dreamyzhang”的话概括就是:传统的,给现金;时髦的,给黄金;远见的,给保险;土豪的,给股票。 过节方式: 旅行过年取代探亲访友 按习俗,农历正月初一过后,家家户户就开始走亲访友了。连续一周的应酬,往往让人身心疲惫,觉得过年比上班还累。 “真想好好休息下!”网友“sky(blue)”说,他打算今年春节换个过法,带父母和妻子乘高铁去广州旅行。“我爸妈人缘好,以往亲戚朋友、生意客户、左邻右舍都要来我家拜年。从小到大,连续半个月的觥筹交错,让人真心受不了。” 这些年,想通过外出旅行摆脱春节应酬的网友日趋增多。他们中,怕冷的奔赴热带取暖,不怕冷的去北方追捧“零下30摄氏度”的刺骨寒风。网友“南无无佛缘”计划去海南,享受阳光海浪沙滩;网友“竹”报团参加新加坡七日游;网友“阿唐-olis”则预订了宁波-哈尔滨的机票,打算带妻女去东北看冰雕、滑雪,感受北方的冬天。 网友“雪满山”认为,现代人崇尚个性自由,传统过年繁琐的过程让人感到有些束缚,加之消费观念转变,在节假日带家人朋友外出旅行已经渐入人心。 外出旅行过春节的理由,除了怕累,还怕被问 ———“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种拷问”。 网友“海豚皓皓”发微博:“即使你现在读博了,也得规规矩矩像小学生一样回答邻里亲朋的拷问:工作、职位、薪酬、婚否、孩子、丈夫的样貌等,甚至你家几间房,写谁名,工资谁管。” 传统习俗: 年味正悄然改变 从小到大,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网友“俊子”都要帮妈妈准备“祭灶果”和“送灶汤团”给灶君“行贿”。这些“祭灶果”和“送灶汤团”,是不能让孩子们偷吃的,因为要请灶君到天庭汇报时多奏好事,保佑一家平安! 每年春节,网友“烟雨江南”所在的社区都有个传统节目———办大戏。早在半月前,社区里的“老手艺”和热心阿姨们就两三人一组,搭马骨架,添马眼睛,扎马尾,编流苏,忙得不亦乐乎。等马灯做完,他们就会让人骑着马灯到社区的街上跑,让大家都感受到新年的喜气。 这些传统习俗,在很多地方都颇受欢迎。可也有不少网友感叹,“现在过年,怎么也找不到当年的味道了”。对此,赞同的,认为传统春节习俗正悄然变化;反对的,坚信“年味没变,只是过年的人变了”。 网友“茉莉之意”:小时候每年的正月初五,全家都会早早起床,摆八仙桌,点龙凤烛,准备鲤鱼、烤麩等各类贡品,迎财神进门。在这项仪式中,事无巨细,连贡品摆放、倒酒等细节都很讲究。可现在,年轻人中懂这些习俗的太少了,人们也慢慢地把这些传统习俗简单化了。 网游“房小宁”:也许是因为我们变了才感觉年味淡了。一年又一年,我们在成长,身上的胆子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无忧无虑的时光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网友“净土”:现在生活好了,交通发达了,网络普及了,每天都像过年,亲朋好友聚会也是家常便饭。说年味淡了,其实应该是人们对年的盼望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