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1月2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响河道治理攻坚战

——— 姜山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纪实(上)

  生物修复还原清清河水。(徐能 摄)
  清淤疏浚。
  污水管施工。
  酸洗拉丝企业大清查。
  废酸池改造。

  核心提示

  一条街河穿镇而过,繁衍出四通八达的水系,把小镇浸润成一个充满灵韵的水乡。冬日温暖的阳光下,河水清清泛着柔波,不时有沿河人家来到河埠头,挽起袖子洗菜浣衣。

  时隔半年,临近岁末,记者再次来到姜山镇,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连日高温干旱,又缺乏生态补水,这两条河的水体都已发绿发臭,部分水面还漂着令人作呕的污物。沿着三里河狭窄的小道走了几十米,还看到一家小企业向河内排放污水……”这是去年8月,《宁波日报》头版刊登的一段文字。

  当时离姜山镇被市生态办约谈才一个月,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还未打响,但所有作战方案已经部署到位,冲锋号即将吹响。

  “姜山镇区的水污染问题,的确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镇党委书记梅益进说,镇党委、政府痛下决心,以治水为切入点,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以背水一战的决心、铁腕治理的力度,全面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半年间,姜山镇找症结、定措施,强落实、快推进,切实践行年底初步解决约谈提出的主要问题的诺言,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措施、最大的力度进行整治,一个脱胎换骨的生态小镇在鄞州南部崛起。

  临水听涛、枕河而眠,是江南水乡迷人的风光韵致。曾几何时,密布的河网却成了姜山发展之痛。

  “五彩河”、“垃圾河”、“下水道”……沿河的企业、居民既是河道最大的污染源,又是河道污染最大的受害者。

  姜山是鄞州区的工业重镇,全镇有1500多家企业,大企业都进了园区,量大面广的小企业成为排放工业污水的主体;姜山有本地人口8万,外来流动人口13万,大量生活污水直排,成为内河的又一污染源。

  “一方面是粗放式发展和生活污水直排,造成源源不断的污染;另一方面是生态基础设施欠账多,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镇党委、政府决心以河道治理为突破口,破解生态整治的顽疾。

  一个统筹运用清淤疏浚、截污纳管、生物修复等手段,标本兼治的水环境整治行动拉开大幕。

  清淤疏浚

  清出一米多厚的底泥截污纳管一年收集500万吨污水

  清出一米多厚的底泥

  去年全镇累计投入367万元,完成22.62公里河道的清淤疏浚工作。

  去年8月中旬开始,针对建成区范围内水质污染较严重的9.98公里河道,姜山镇全面启动河道漂浮物、垃圾和障碍物清理,实施底泥清运、水系疏通、清淤换水,有些河道清理的底泥有1米多厚。至9月中旬,河面清理工作全部完成,

  未曾想到,10月上旬,强台风“菲特”不期而至,大水倒灌沿线下水道管网,将积存多年的垃圾全部冲入内河,内河水质在水灾后再次受到污染。

  10月中旬,大水退去,姜山镇开始对内河进行第二次清淤疏浚,这项工作持续了一个多月,于11月20日全面完成。

  除了镇区内的河道,姜山镇还对自查发现受污染的新汪河、乔里河等12.62公里河道全面进行清淤疏浚。

  截污纳管

  一年收集500万吨污水

  投入800万元,对建成区内总长3.5公里的重点污染河道实行河道两侧截污纳管。

  清淤疏浚还的是历史旧账,截污纳管则是要把新的污染源全部切断。如果沿河企业和居民依然污水直排河道,不出几个月,整治一新的内河又成了“下水道”。

  全面排摸沿河排污口、新建排污井、河道两侧打桩敷管、污水集中收集。10月,三里河、马池河北段、下横河截污纳管工程全线竣工;11月,西漕河、姜山横河完工……

  至去年底,除一家一户纳管暂时有困难之外,姜山镇将排摸出来的沿河主要污水直排口均纳入了污水管网。

  去年11月6日,姜山镇污水管网与污水处理厂实现了对接,河道沿岸生产生活污水终于有了安全的去处。

  一个让人震惊的统计数字也出来了:这3.5公里河道的污水管网每天收集的污水是1.4万吨。一个月就是42万吨!一年就是500多万吨!原来每年有500多万吨各种污水汇入短短3.5公里的内河!

  下一步,姜山镇还将拓宽截污纳管范围,逐步将主要企业、学校、医院及新建住宅社区尽快纳入污水管网。

  生物修复

  街河水越流越干净

  全面排查分析镇区内河水质,按照“一升一降三无”(水质透明度提升,综合污染指数下降,水体无黑、臭、垃圾)的要求,制定“一河一策”,分标段加强重点受污染河道的综合整治。

  全镇投入730万元,分两个标段(姜山横河北面标段和姜山横河南面标段),在清淤疏浚、截污纳管后,对水体发黑发臭的5.6公里重点污染河道应用生物修复的方法实行生态治理。

  去年9月14日,生物修复工程进场施工,11月底南段率先完工并投入运行,12月中旬,北段也全线完工投用。

  微孔曝气、细菌培养、水草种植、鱼苗投放,短短半年内,姜山几乎把污水处理厂的一整套污水处理技术和工艺移植到了内河,在河网补充水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努力修复内河生态环境,提高内河自净能力。

  水是流动的,去年底,有人在姜山的母亲河———街河做了个实验,在镇区1.5公里河道内,按流水方向自东向西设置了6个点,每个点取样一瓶河水,放在一起一比较,结果发现河水越来越清———流经人口集聚的姜山镇区,街河不但没有被污染,而且得到了净化。

  铁腕治污

  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工业是姜山内河的重要污染源。由于历史原因,姜山镇区散布着不少小作坊式工厂,特别是酸洗拉丝企业,内河变成“五彩河”,这些企业排放的酸洗废水是罪魁祸首。

  以治水铁腕淘汰落后产能!以治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去年7月24日,镇党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制定酸洗拉丝企业专项整治具体方案。

  由鄞南环保所牵头,姜山镇对辖区内的酸洗拉丝企业进行地毯式大清查,对已掌握的49家酸洗拉丝企业逐一进行现场检查。

  在这一过程中,9家非法从事酸洗发黑生产项目的企业和个人被依法取缔;11家存在违法行为的企业被立案处理,并责令其改进工艺;11家停产关闭或停止酸洗拉丝生产项目。

  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脱颖而出。宁波中和汽配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去年9月,公司投入300多万元引进的无酸洗拉丝设备投入运行。

  “为了减少污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以前我们都是把酸洗业务外包给外省企业来做,用了新工艺后,不但成本可以降低10%,质量也更加稳定了。”公司总经理鲍德夫说。

  姜山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准备把中和公司的新工艺向全镇推广。

  污水管网

  畅通城乡“毛细血管”

  根据污水管网专项规划,全面推进全镇污水管网建设。

  去年,姜山镇在已建成污水收集管道27.6公里的基础上,又投资2500余万元,建设了12.6公里污水管道,完成年初目标的268%,总量居鄞州区第一位。

  其中,涉及镇区内一期5公里于去年9月1日进场施工,主体工程于12月28日完工;二期3.5公里于9月7日进场施工,目前已完工并投入运行,并与宁波南区污水处理厂实现无缝对接。

  镇区内一、二期工程的相继完工投用,完整构建了镇区污水管网的骨干框架,保证了镇建成区内所涉及的东光、仪门、曙光等15个村的污水被纳入污水管网收集系统。

  在老城区建设污水管网的难度较大,下一步,姜山镇将结合旧城改造,把污水管网的“毛细血管”接到千家万户,七成以上的农村也将在今年实现管网到村口。

  宣传引导

  唤醒每个公民的生态意识

  成立“爱河护河”宣传系列活动领导小组并制订详细活动方案。从去年8月份开始,通过媒体现场监督、正面报道,村社现场宣传、发放传单、设计制作宣传广告牌。

  校园开展“我是河道小小协管员”活动和“我眼中的母亲河”绘画比赛等方式广泛宣传“爱河护河”的重要意义。

  同时利用媒体宣传平台、村社宣传平台、校园宣传平台和微博宣传平台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

  去年11月份,姜山镇还开展“河道红黑榜,微博随手拍”活动,广泛宣传“爱河护河”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群众环境保护意识。

  本报记者 朱宇 通讯员 谢景远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