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黄剑跃 江北记者站吴红波 顾筠 2005年,江北区第一个纯农民安置新型社区———姚江社区在洪塘街道正式成立。自那一年起,洪塘先后有15个村落的5000余名农民搬进该社区开始城市生活。 从一个农民瞬间变成“城里人”,他们能否融入社区新环境?他们能否“身入”的同时做到“心入”?公共服务能否享受到真正的“城里人”待遇? 如今,8年多时间过去了,作为宁波市城乡一体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江北区,以姚江社区为代表成功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打开心结 植入城市因子 “简单的居住环境改变只是形式上的改变。只有心理上完成了真正的转变,才能让农民全身心融入城市。” 洪塘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叶欣海 在姚江社区服务中心,一个“农村社区居民心理咨询与教育服务中心”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这个中心可不一般,在当初各个村庄的村民搬进姚江社区的时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进城”之初,不少居民仍保留着农村的家庭生活方式,比如养殖畜禽、随便晾晒等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现象随处可见。 2006年4月,洪塘街道邀请宁波大学在姚江社区设立江北区第一个“农村社区居民心理咨询与教育服务中心”,由宁大师生组成的课题组就农民住进社区后的种种现象、出现的矛盾、心理的变化等进行专题研究。2007年,姚江社区成立了江北区第一个“社区心理咨询室”,邀请心理学专家帮助新居民增强自我心理调试能力,使他们适应社区生活、享受城市生活。结合专业服务,姚江社区还开展分门别类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在江北,所有社区已开通“互联社区”网络平台,居民可以上网参与社区自治和讨论。出人意料的是,最热闹的“互联社区”竟是住着5000名农民的姚江社区。社区书记虞亚军说:“一点都不用奇怪,他们就是真正关心社区发展,参与社区发展的‘社区人’。” 深耕文化 营造和谐氛围 “一个社区如果没有文化的熏陶,就很难有凝聚力。现在社区有各类文体队伍11支300多人,像越剧团,哪怕5天5夜10场戏的演出都不用请外援。” 姚江社区副主任 郑勤 这几天,走进姚江社区,就能看到社区大屏幕上滚动显示着马年春节期间的各类文体活动安排。 回到2005年,当时,村民们告别传统农村生活后,分散居住到各楼道后,邻里间走动沟通的天然纽带断了,加上思想上也相对保守,一些城市居民常见的广场舞之类的也不好意思参加。 郑勤灵机一动,和其他几名社工带上几个热心的阿姨,一有空就在社区广场上跳跳扇子舞,希望带动更多的居民一起参与社区活动。 刚开始的时候,许多居民就在旁边指指点点光看热闹,后来人多起来了,活动类型也多了。“腰鼓队、马灯队、越剧团等文体队伍逐步建立起来。现在我们社区是洪塘文体团队最多,活动开展最丰富的社区。”说起往事,郑勤很有成就感。 社区腰鼓队创建者之一的谢爱珍告诉笔者,腰鼓队的名声很大,经常受邀到外面演出,在第七届宁波国际服装节上,还和国外的文艺团体同台演出。 贴心服务 居民安居乐业 “一日三餐都能买到新鲜的菜,菜场超市近在咫尺。小区旁边就有幼儿园和小学,带孙子上学非常方便。” 姚江社区居民 杨云珠 从江北华辰大桥到姚江社区的路上,笔者不仅看到江北万达、银亿海德、三江超市旗舰店等大型商业购物场所,各大银行网点也是分布密集。小区周边道路设施四通八达,10多条公交线路密布周边;饭店、菜场、医院、学校等基础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走进社区,一幢三层楼的社区服务中心大楼格外引人注目,用社区书记虞亚军的话来说“宁波市区很难找出第二家上规模上档次的社区服务中心”。面积达到18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棋牌室、舞蹈房、健身房、台球室等全年向居民开放。 为了营造乐业的社区氛围,姚江社区在2008年成立“心连心就业合作社”,承接周边企业的加工业务,让社区里的“4050”人员、家庭妇女等在家门口就业。现在,合作社有社员280余位,与30余家单位有业务联系,加工业务总收入超过8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