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邬建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认真学习领会《决定》这一重要论述,以全新的视角和理念,不断强化各级必须运用法律、政策、制度等来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意识和水平,对于进一步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步伐,努力使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确保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纵观大势、开阔视野,不断提高把握全局能力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一个具有高超治理能力的领导者,首先必须具有强烈的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具有敏锐的战略思维。领导干部只有善于把本地区本单位的未来发展,放到国际国内大背景下去思考去研究去把握,才能真正做到对大势洞幽烛微、对大事铁画银钩,才能真正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把深化改革等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无论是坚决维护和发展大局,还是建设完备的国家治理体系,都迫切需要加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而这“高素质”之中的政治意识、大局观念、战略思维和新的治理理念等要素,显得尤为重要。 一要强化政治意识。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坚定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增强政治定力,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明辨大是大非、排除各种干扰、消除各种困惑。 二要具备超强眼光。要有世界眼光,就是能够对世界大局和发展趋势有清醒认识和把握,在全球化视野下正确定位本地区本部门的坐标;要有历史眼光,就是辩证认识昨天与今天,从历史的镜子中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善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思考和学习经验;要有群众眼光,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使我们党进一步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真正凝聚力量凝聚人心。 三要培养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关于实践活动的全局性思维,它要求思维主体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抓住重点、统筹兼顾,防止和克服片面性。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抓工作作决策时,既要从国际形势看,又要从国内形势看;既要从全局看,又要从局部看;既要从当前看,又要从长远看;既要从有利的角度看,又要从不利的角度看;既要看到机遇,又要看到挑战,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 四要更新治理理念。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多次提到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领导干部必须从全局和宏观的角度,研究探索改进治理体制、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的新路子新方法。要坚持系统治理,既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要坚持综合治理,正视各种矛盾关联性、集聚性和突发性特点,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坚持源头治理,明确矛盾争端的源起和发展状态,辨析真伪,依法解决。 二、科学管理、规范行为,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治理体系包括规范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越权行为”、“违规行为”、“政出多门”、“利益分配不均”,以及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本位主义等现象,这既反映出他们在治理体制和行政行为上的弱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一是要坚持依法办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能否依法办事,能否把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本质上就是党性问题、作风问题、群众观念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理念,牢固树立法律法规红线不能触碰、政策制度底线不能逾越的思想,始终把依法办事当作推进改革、纠正“四风”的试金石,当作真心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磨刀石,积极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治理方式的法治化制度化进程。 二是要坚持服务均等。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内容。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均等化,是“中国梦”的重要内涵之一。我们既要带领干部群众加快生产力进步,努力把“蛋糕”做好做大,又要努力把蛋糕切得更“艺术”、更“均等”。要进一步统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在群众最关注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交通、养老和分配等问题上,提供更均等、更满意的服务。 三是要推进简政放权。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特别强调,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一个重要前提是政府的自我定位,它要求建立一个“有限政府”而不是一个“全能政府”,真正实现“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形成职能边界清晰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各级政府一定要根据当前城乡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期盼,切实做到该放的权力放到位、放得实,该管的事管得住、管得好,进一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使简政放权真正成为改革发展的丰厚“红利”。 四是要规范权力运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坚持深化改革,特别要求领导干部正确运用权力,坚持权为民所用、权为公共利益所用,坚决防止腐败现象发生。否则,就会给改革发展带来莫大的损害,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也会成为一句空话。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决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切实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努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良好机制。要自觉接受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努力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三、求实创新、敢涉险滩,不断提高攻坚克难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因此,各级领导必须进一步强化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意识,强化敢于涉险滩、打硬仗的战斗精神,不断锤炼提高治理能力的意志品质,努力把各项改革推向前进。 第一,要坚持解放思想。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当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应对这些矛盾和挑战,首先就是要解放思想。只有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才能找准改革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把解放思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道程序”,只要是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新观念和新实践,都值得重视和探索,确保以巨大的决心和智慧,清除封闭僵化的老思维旧定势,包括改革旧的治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努力以思想的大解放实现改革的大推进。 第二,要坚持创新驱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打造经济“升级版”的必由之路。能不能把创新驱动这一重大战略贯彻好实施好,对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领导水平是一个重大的考验。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制度和氛围,紧扣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投入产出、产学研用结合等重大问题,更多地运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来集聚创新资源、释放创新活力,不断巩固发展实体经济优势,加快培聚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要坚持敢拼实干。军令状已经下达,冲锋号已经吹响。改革蓝图有了,现在的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坚定深化改革不放松,要敢于当突破传统条条框框的勇士,当同既得利益集团博弈的斗士,当打破部门地方利益掣肘的战士,以无所畏惧的精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遇河架桥、逢山开路,充分展现狮子率队的狠劲、蚂蚁啃骨头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甩开膀子干,鼓足劲头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努力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在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要工作中有新的作为,确保各个改革项目善作善成、取得实效。 第四,要坚持积极稳妥。抓改革,“谨小慎微”、左顾右盼,前怕狼后怕虎,很难取得成功。但面对复杂的情况,我们也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决策、稳中求进的原则。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鲜明指出:“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这是中央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历史经验出发得出的深刻论断,是有效推进我国改革大业的科学方法论。各级领导干部在谋划和实施改革中,一定要坚持正确方向,正确处理大胆和稳妥的关系、现实性与可能性的关系。特别是对一些重大决策和试验,一定要尊重规律、讲究程序、结合实际,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和科学论证,坚决克服盲目蛮干和“拍脑袋工程”现象的发生。 四、深入基层、号准脉搏,不断提高调查研究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调研时指出:“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领导干部要破解治理难题、提高治理能力、优化治理效果,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把当前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突出困难和矛盾了解透彻。 当前,少数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上主要存在三种不良现象:一是“走走看看型”。热衷于搞形式主义,虽陪同的人少了、基层接待的场面小了,但还是习惯于坐着小车转一转,会议室里听一听,材料堆里翻一翻,大会场里讲一讲……走固定“线路”、看预设“盆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二是“自以为是型”。自认为“情况熟悉、全局在胸”,认为干什么上级已安排得非常具体了,我们“照着干”即可,实在不清楚还可以电话问、网上查,“秀才不出面,通晓天下事”,没有必要经常跋山涉水、走村穿户。三是“被动应付型”。也定期带队下基层、到一线,但往往准备不足、思考不多,没有真正带着问题、带着感情,不能很好解决问题,不能提出深化改革推进发展的有效对策和思路。 确保高质量的调查研究,切实搞清楚改革改什么、不改什么,哪些先改、哪些后改,哪些重点改、哪些一般改,真正把“脉”搭准,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在调研的认识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深化改革任务十分艰巨繁重,这就更加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始终把调查研究、掌握规律、总结经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为推进改革、推进治理、加快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在调研的内容上。明确重点、方向,提高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调研时,从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等6个方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重大问题。各级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围绕“五位一体”总体部署,对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如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如何加快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切实做到重点明确、方向明确,针对性强。 三、在调研的方法上。深入基层,察民情、听民声。最近,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带头开展“不打招呼、不带记者、不层层陪同、不走规定路线,一竿子插到底”的调研,深入田间地头察民情、听民声,受到了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要让这种全新的领导方式和治理方法,形成规范性的制度机制,通过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突击访查,真正把深化改革的重点、社会关注的难点、群众关心的焦点等搞清楚,把“险滩”的深浅窄宽、“硬骨头”的切入点等搞清楚。 四、在调研的对象上。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各地发展水平不一样、发展条件不一样,全面深化改革的侧重点和突破口也不一样。为此,既要调查机关,又要调查基层;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面;既要到改革推进力度大,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改革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 五、在调研的成果运用上。实现调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是调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确保把问计于民、求智于民的调研成果,及时作为出台改革举措、搞好发展决策、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