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1月30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管窥春晚节目单:只求热闹,不问原创

  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记者廖翊)28日晚,在完成最后一次彩排的同时,央视马年春晚所有42个节目“照单公布”,人们关注、热议的除夕“大餐”将照此登台。

  本届春晚首次由冯小刚这样一位“台外”人士执导,意旨非常明确,为的是改变春晚某些“痼疾”,让“而立之年”的春晚呈现新象。接过聘书的冯小刚也表示,他将在这届春晚上“娱乐大众”“博人民一笑”,风格上做到“亲”“真”“小”“乐”,即回归大众。但是,当他交出这个长长的节目单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怎么语言类节目这么少?才4个小品1个相声?令人期待的“冯氏”幽默、风趣风格何以体现?如何“博人民一笑”?

  这确乎是最少语言类节目的一届春晚,一半以上的歌曲演唱,确实像一场“演唱会”。出任春晚总导演以来,冯小刚极少接受媒体采访,但可以肯定地讲,这种结果,并非其本意。

  首先,晚会导演不同于电影导演,其任务不是创作,而是筛选、拔擢。拿相声、小品来说,这些年创作一直贫乏,严重滞后生活,鲜有“亲”“真”“小”“乐”的佳作。一些堂皇登上大台的语言类节目,硬伤累累,无以细究。如此创作现状,从何选拔?此之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其次,冯小刚讲求真回归,真风趣,真幽默,对待晚会语言类节目更为严苛,而非凑合,他在执导本届春晚过程中亦有过明确表态。因此,出现今天这种结果并不奇怪。把过去被一些平庸乏味的语言类节目大量占去的时间,还给好听的歌,好看的歌舞等,不失为明智、负责之举。

  相声小品少了,歌曲肯定就多了。剧组前段发布消息表示,将从歌曲中更多体现贴近性。

  从节目单上的歌曲《群发的我不回》《时间都去哪了》等看,这些反映了某种时代症状和困惑的歌曲,具有相当的共鸣性。张明敏当年在央视春晚演唱《我的中国心》,激动了一代中国人,30年后重登春晚,再唱《我的中国梦》,其人其歌出现同一场景,确实具有时代意义,是一次很有厚度的登台。可惜的是,这种歌曲、情景还是少了点。

  即便是歌曲创作,仍是跟不上变迁的时代和人们的需要,这是事实。为了营造氛围,为了抬升收视,为了满足观众,让有人气的中外明星登台唱老歌,“新瓶装老酒”。法国的苏菲玛索、韩国的李敏镐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共襄盛举”,实属情非得已。

  笔者多年跑央视春晚,几乎每一任春晚总导演都表示“众口难调”。“众口”之“众”,不只是亿万观众,还在于春晚作为国家文化项目的原则与要求。为此,导演们倾尽全力,追求“最大公约数”。一个常见的事实是,这种退而求其次的“努力”往往实现不了,“挨骂”反倒成了春晚导演最大“公约数”。

  笔者深深为这些导演抱屈的同时,和广大观众一样,寄望于我们国家文艺原创的大进步大发展。4个多小时的春晚,折射的是一个国家文艺创作现状之一斑。这些年,作者普遍沉不下去,创作浮于表面,“打造”重于“创造”,缺少对社会发展脉络的把握,缺少对世态人心的了解,造成了思想感召力、艺术感染力文艺作品的普遍缺失,也造成作为国家文化项目春晚“选萃”的某些无力和无奈。

  当文艺创作终极目标跨过了竞逐舞台、“直通春晚”的功利意识,做到直通社会、直抵人心时,春晚导演们何愁找不到“最大公约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