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2月0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俗“华丽转身”,幸福如何保证?

新华社记者 凌军辉 蒋芳

  余姚凤山街道五星村的“非遗”剪纸传人俞爱春用传统手艺完成了剪纸作品《福马迎新》,表达祝福新春佳节的喜悦心情,图为俞大妈正在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
  (吴大庆 摄)
  昨日,江东明北社区举行“迎新春,送春联,马年吉祥来”老干部写春联活动,一批离退休老同志放弃休息积极参加,书写了很多副春联,送给社区居民。图为老同志们正在书写春联。
  (南华 易玉美 摄)

  吃饭、拜年、走亲戚……随着社会发展,传统年俗悄悄改变,“年饭不用做,拜年不上门”,方便背后似乎少了一些“年味”。还有一些年轻人选择外出旅游或留在城市,享受时尚快乐的同时也面临家人团圆的压力。年俗“华丽转身”,“说好的幸福”如何保证?

  老传统在变,方便背后少了年味?

  杀年猪、打年糕、蒸包子、炒小菜……在江南水乡长大的“80后”杜鹃看来,长辈们为年饭忙碌的情景是春节最深刻的记忆。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做年饭的人越来越少了。“如今的年饭大多是买的,虽然越来越丰盛,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杜鹃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她专门买了几条草鱼,打电话向外婆请教如何做鱼丸。忙活了大半天,收获了几十个手工鱼丸。“年忙年忙,不忙哪有年味。你还别说,亲手做的鱼丸就是香!”

  今年春晚上,一首《群发的短信我不回》赢得阵阵掌声。但在现实中,很多人依然为如何应对海量的群发短信而发愁。从除夕夜开始,南京市民李锐就不停收到祝福短信,其中大部分是群发的,有的虽然号称原创,但内容大同小异。“本来打算响应春晚号召,不回群发的短信,但又担心失了礼数,只能依葫芦画瓢,编了个短信群发了。”

  新时尚涌现,快乐多了团圆少了?

  江苏常州的农村小伙张志平,今年计划利用春节假期带老婆去香港旅游。小张告诉记者,由于平时工作太忙,结婚三四年了都没有出去旅游,“这次春节旅游,权当度个蜜月。”

  让小张没想到的是,双方老人齐声反对,“大过年的,不走亲戚,到外瞎跑什么!”几番协调,小张夫妇做出妥协,初四前走亲戚,初五再出发。

  南通一家国企职员李云鹏今年没有回老家过年,而是选择留在城里过个“时尚年”,看电影、听音乐,跟朋友聚餐。年初一,他带上儿子、女儿一起去影城看了《爸爸去哪儿》。“还是城市里过年方便、热闹,光大年初一一天,就有6部新片上映,孩子们玩得很开心。”

  跟李云鹏一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正月初一全国单日票房突破2.2亿元,打破内地电影票房单日纪录。纵观这几年的电影春节档期,大年初一的票房都比较高。

  然而,快乐时髦背后并非没有矛盾。今年一封手写便条登上了澳大利亚一份华文报纸的头版:“鹏,打了好多次电话你也不接,或许在这里才能让你看到。爸妈再也不逼你结婚了,今年回家过年吧!”这一消息引发适龄华人青年大讨论,网上无数青年宣称:“我就是鹏!”

  “每逢春节被逼婚,我决定后天就走。明年如果没有着落,我不想回家过年了。”南京一家美容院打工的黄山姑娘小梅说。

  移风易俗,幸福不变

  年俗在传承中自我更新,移风易俗,“年”有了更丰富的形式,但又如何确保年味不减、快乐幸福的感觉不变?

  南京大学民俗学专家陈竟认为,春节年俗文化是祖先的伟大创造,但回归传统也应当创造性地回归,人性化的发展。

  “年俗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创新,不断补充新内容、新形式。只要能够有更新更好表达情意的新形式,也是值得提倡的。”陈竟说。

  有关专家认为,事实证明,对和睦安康、温暖喜庆的文化元素多加强调,古老民俗一定能突围而出。找到现代与传统之间那个精彩的契合点,春节仍将是兼具生活情趣又能唤醒民族情感的美好节日。

  “年味就是幸福的味道。”李锐表示,青年人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过年方式。但不管形式如何,都不能忽视和家人朋友的情感交流。“团圆、祝福、关爱,这些情感内核才是真正的年味,才是幸福的源泉。”

  “一样的年,可以不一样过。”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吴亦明认为,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在中华民族的不断融合传承中最终形成的。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时,要继承其中“好”和“善”的元素,并加入现代的“先进”元素,最终融合发展成为春节的新传统、新文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