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财经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2月10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民警徐祥青的高尚“谎言”

  □鹿 山

    大年初五,年仅48岁的好民警徐祥青因病辞世,像绵绵的春雨,象山县大徐村村民沉浸在无限惋惜和悲痛之中(2月7日《宁波日报》)。

  160年前,美国作家写过一个故事《警察的“谎言”》:小镇青年因女友移情别恋自尽,死者的亲属哀伤而绝望,不仅因为亲人逝去,还因为他们是基督教徒,保守的小镇居民会视他们全家为异教徒。然而侦办案情的警长却宣告:“这是一起谋杀案!”面对大惑不解的助手,警长严肃地说:“一句因仁慈而说出的谎言,上帝也会装着没听见。”故事告诫人们:编造为他人幸福的谎言得到高尚。

  一年前,象山县发生了一起现实版的“警察的谎言”。大徐村一位老人向省公安厅投寄一封信,“举报”民警徐祥青多年来在“谎言”的掩盖下,自掏腰包默默地照顾、资助着村里上百位老人。他的那些“谎言”善良、纯洁、高尚,令人肃然起敬!徐祥青对自己爱“撒谎”的行为有着独到的见解,这里不妨听听他的“真言”、看看他的行动,为他的“谎言”给出了最确切的注脚。

  徐祥青认为,“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要趁早”。对自己的父母、长辈尽孝,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理念在徐祥青心中进一步升华,他把大徐村所有的老人都当成亲人、父辈,认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理所当然的事。1985年,徐祥青参军后,每月有8元生活津贴,对于人生第一笔的收入如何支出,他第一个想到的是村里的“五保户”阿富公,于是把每个月的津贴攒下来给阿富公寄去。可是,到第二年想寄钱时,阿富公已经去世。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他说,老人已到暮年,不及时行孝会留下遗憾。更令人感动的是,徐祥青临终前,还在念叨着老人们外出旅游安全问题,还有那个尚未开张的老人食堂。

  徐祥青认为,自己做好事“不想让人有负担”。徐祥青“撒谎”起来心细如发,分明是自掏腰包资助困难老人,但“谎称”是别人托我转交给你的、是“政府发给你的”;分明是借钱帮人付了住院费,却说是医院有“绿色通道”;一位老太卖菜时收进百元假币痛哭流涕,他使出“掉包计”,给老人换了一个张真币,使老人破涕为笑……徐祥青这样做,除了担心有人不理解会产生风言风语外,更主要是考虑到很多老人并不希望被人当作需要照顾的对象,因此产生思想负担。何等善解人意!试想,徐祥青夫妻都是工薪族,并不富有,如果几十个老人“估摸着”他有一半收入花在自己身上,他们还会心安理得地接受他的资助吗?他把“谎言”说得跟真话一样可信,是顾及受助者的感受,是为了消除老人的不安,让受助者容易接受,才使那么多人“上当”,也才使自己的善行长期坚持下来。

  徐祥青认为,脚踏实地地干,才能真正发挥榜样的力量。他做得多,说得少,是因为心中藏着一个“小小的信念”: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和自己一样关心周围的老人。更为可贵的是,作为一个人民警察,他把维护社会和谐、公平正义的职责内化于心、外化为行、固化为魂,干什么工作都做到为民、爱民,仔细、周全、有责任感;他把许多需要关注的社会难题纳入自己的视野,成了“问题孩子”的“碎碎念”,使他们走向新生,把“祥青哥”当成“人生的榜样”,成为他助老的好帮手、“小跟班”……他的行为像和煦春风,影响着村风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一些可喜的变化。如今,徐祥青虽已离去,但“祥青哥”已经成为当地做好事的代名词,更多的“徐祥青”在不断涌现。这,也许可以让徐祥青安息九泉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