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逐步展开。第二批教育实践活是在群众眼皮底下、在家门口开展的,同群众联系更直接、更紧密,群众的关注度、期望值更高(2月9日《宁波日报》)。而要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好作风,就需从解决好“门难进”开始。 时下,在不少地方仍存在“门难进”现象。比如,有些单位的门卫“不放进任何一个可能给领导添麻烦的人”,层层把关、处处设卡,使群众有门难入;在一些单位,领导的办公室不对外挂牌,使找上门的群众仿佛进了迷宫;有些即便是进了门,但有关部门对群众投诉的问题相互推诿,踢皮球,使群众来回折腾,摸不着头绪,找不到门道;还有些单位,职工要直接找领导反映下意见诉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等等。上述情况,常有记者暗访后见诸传媒,群众也时常遇到,啧有烦言。 “门难进”现象的产生,表面上看是“制度规定”———担心民众打扰,影响领导工作,实质则折射出有些领导干部群众观念的淡化。不愿见、不想见、不敢见群众,归根到底,是因为心里没群众。有些领导干部面对有诉求的群众,总是心存“刁民”的偏见;还有的一讲到联系群众,就专程跑下去找“群众”嘘寒问暖,而对身边群众的困难疾苦不闻不问,漠不关心。 “门难进”会带来诸多问题,领导难见,群众的合理诉求、正当权利连向领导当面反映都成了奢求,遑论得到积极的回应与有效的解决,由此矛盾就会积累恶化,群众的怨气就会滋长暴发,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密切联系群众不是单向的,不仅要领导走下去,还要允许群众走进来。如果办公室连个牌子都不挂,群众有事找上门都不见,这样的领导干部,群众连他的面都见不着,又怎能指望他听取民声、了解民意、替民解忧、为民办事? “干部长期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感情培养不起来。”3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的执政实践,为各级领导干部牢记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树立了风范:在正定从政的三年时间里,习近平喜欢面对面地与群众交流。县委、县政府的大门是敞开的,许多老农背着粪筐就进来了。习近平经常让县委干部走上街头搞随机问卷调查,有时他还把桌子往大街上一支,自己坐在那里听取群众意见。后来,正定形成的许多文件和重大决策都跟这些调研有关。习近平进村调研,许多时候都是自己在街头一站,随机招呼遇到的村民,三三两两地把人聚齐了,再通知大队干部开座谈会(《习近平在正定坚持群众路线纪实》,2014年第3期《人民论坛》)。 根治“门难进”顽疾,必须端正认识,从作风、制度建设入手,树立群众至上、服务民众的观念,建立以人为本、政务公开的制度。可喜的是,一些地方已在积极行动,以此推动作风转变,如甘肃省临泽县拆除县委政府大院围墙,在那里,“路人闲庭信步,社会车辆自由出入,在大厅经过简单登记,即可进入县委政府办公大楼,大楼的每个房门上,都标明了房内工作人员的职务和职权范围,让群众可以方便地找到需要的部门和想见的领导……从解决‘门难进’开始,权力公开已从县委、党务延伸到政务、司法等各个领域。”(2013年6月2日《中国青年报》)进而,拉近了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脸好看,事好办,让人民群众满意,其前提是门能进、门好进。因此,“门难进”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也是检验作风是否真正转变的一面镜子。对此,广大群众翘首企盼、拭目以待,各级务必高度重视、马上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