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该团在为该新型战机提供改装保障。 |
|
图为该团官兵在进行日常维护。 |
|
图为配合演练,该团官兵紧急出动。 |
隆冬时节,东海某海域,国产某新型战机正在进行实际使用武器训练,导弹似离弦之箭直扑目标而去,高速靶弹瞬间凌空开花。 战机升空,保障先行。近年来,东航某飞行团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以改装新型三代战机为契机,积极探索新型战机信息化保障经验,推动新装备保障能力大幅跃升,创造了保障某新型三代战机快速形成战斗力最短的纪录。 甘做蓝天铺路石,争当战鹰守护神。本着“对国家财产负责、对战友生命负责、对战斗胜利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该团机务官兵用智慧和汗水,默默地为战机铺设了“飞天路”,让战鹰一次次翱翔海天…… 与新机第一次“亲密接触” 作为海军首家改装国产某新型三代机的部队,首先要解决就是飞机的保障问题。面对新型战机科技含量高、信息化程度高的情况,该团机务官兵迎难而上,以超越自我的勇气,踏上新型战机理论改装的艰辛征程。 首批机务改装官兵在该团机务大队长房子健的带领下,到成都某飞机制造公司学习新型战机构造理论。“改装学习十分艰辛,但官兵们积极性都非常高,争先恐后抢着第一批去工厂学习,这令我们很意外。”回忆起两年多前的情景,房子健感到历历在目。 学习新机理论远比想象困难。第一堂课就给热情的官兵泼了一盆冷水,他们普遍感到“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消息传到团里后,团党委立即作出了开展“学习新知识、掌握新装备、争当新雄鹰”学习活动的决定。团党委“一班人”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力争“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多学一些”,为官兵们做好表率。 新机理论改装,时间紧、任务重,在短短3个多月时间里,要掌握18本近200万字的全新教材。官兵就因时制宜,见缝插针,坚持“两三分钟不嫌短、两三句话不嫌少”,抓住饭前集合、周末休息等时间,开展“每日一题”、“点将台”、“理论知识竞赛”等活动,制定了“每周一考,两周一评”的考评机制,团队很快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为了把新知识、新理论吃透,官兵们遇到问题就会“锱铢必较”。一次,飞机平视显示器态势画面课堂上,修理厂航电车间主任吴永春提出平视显示器上各方位角之间区别的问题,一下子难倒了任课教员。课后,任课教员同其他教员共同研究,终于给了官兵满意的解答。任课教员感慨:“我上过这么多年改装学员的课,你们的问题是最深最刁钻的,上你们的课有巨大压力,你们是好样的!” 经过顽强拼搏,他们以优异的成绩圆满完成了理论改装任务。工厂领导和师傅称赞他们,是来这里改装时间最短、学习最刻苦、成绩最优秀的部队,真是了不起! 小气候牵引大家学,硬措施“逼”着大家学。为发挥改装小分队的“种子”作用,该团确立了“尖子带骨干,骨干带群体”的滚动带教模式,完善激励机制,将学习成效与个人进步挂钩,对达不到技术骨干标准的同志不予提升使用、专业不达标的不能列入党员发展对象和立功受奖等,迅速掀起了全团官兵学习新装备的热潮。 新型战机信息化、电子化、自动化程度高,维护要求高、技术难度大,加之处于磨合期,故障率较高,机务保障工作量巨大。据不完全统计,新型战机的保障工作量是过去二代机的十几倍,这给机务官兵带来了巨大挑战。 挑战外国专家的“权威断言” 敢于质疑,是一种优秀品质。 一次,该团一架飞机发动机出现“降转灯”告警的特情。由于新机改装不久,发动机还在国外专家的“保驾”期,但国外专家简单检测后,便得出了“正常现象,不影响飞行”这样的结论。 空中出现报警是正常现象?空中出现报警不影响飞行?该团机务官兵想不通,认为这里面有很大的故障隐患,于是埋头查阅相关规程,认真向相关专家咨询,利用飞参等技术手段检测……在数据面前,外方专家不得不承认这是该型发动机设计缺陷,并在索赔单上签字,愿意承担所有维护费用。 “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提高自主维护能力!”此次事件后,该团着眼新型战机改装实际,确立了“全员普训、骨干轮训、尖子深训”的工作思路,采取“集中学理论、分散学技能、综合练保障”的方法,通过专题授课、集中带教、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作战保障演练、快速排故、新机故障研究等日常业务训练,全力提高机务官兵技能。 针对每一起典型故障,他们积极开展“四个一”活动:召开一次研讨会,上一次分析课,搞一次经验交流,写一篇研讨文章。为提高重大疑难故障解决能力,他们自主创办了《某型飞机故障研究》装备杂志,为官兵们提供一个研究、交流、探讨故障的平台。截至目前,大队官兵已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300余篇,有效提高了官兵的业务水平。 同时,该团百余名学历高、年纪轻、技术好、有发展潜力的机务干部先后到工厂见习,送院校深造,进行重点培养。他们还利用到工厂接飞机、工厂到部队排故等时机,有意识安排这些干部跟厂方技术人员切磋,让他们在完成任务中摔打,在解决问题中提高维护技能。目前,该团形成了学历层次高、专业技术好、维护技能强的机务保障队伍,产生了一大批“顺风耳”、“千里眼”、“机务通”,先后发现的200多起故障,其中90%都是凭官兵自己的力量排除的。 去年9月的一天,某机组机务官兵对飞机进行例行检查。当特设员李文义打开机上氮气阀时,突然冒出一阵白色烟雾,并伴有刺鼻的臭鸡蛋味。“散开!”说时迟那时快,分队长桑俊富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毒气泄露。他一边让官兵疏散到上风口,一边迅速地冲到跟前,凭借自己熟练的技能准确找到阀门,果断将其关闭。事后,官兵们才知道那团白色烟雾是飞机上使用的一种燃料,有剧毒。如不及时制止,不仅会引起中毒,还可能引起飞机起火。 2011年夏天,一中队机械师李志峰进行例行性检查,在发动机进气道蒙皮上,发现一道比头发丝还细的纹路,便用手套仔细擦掉油污,这种裂纹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经过分析,他怀疑这属于产品质量问题,建议对所有战机发动机进行普查,果然,在很多飞机上都发现了类似的问题,他也因此荣立了三等功。 机务保障告别“人海战术” 千里马需要好驭手,新装备呼唤新举措。创新是新装备保障力提高的“倍增器”,是提高武器装备效能的“风火轮”。 一次,该团转场至浙东某机场,虽然只有4架飞机,而机务保障的规模却是前所未有的:20多节火车皮长途跋涉,行程数千公里,历时一个多星期,才将伴随保障人员和保障装备器材送达机场。 这次“人海战术”和高投入完成的保障任务,使师团领导和机务部队的官兵陷入沉思:人力密集型、传统经验型保障队伍,已经严重制约新装备快速形成战斗力。 创新意味着破旧出新。该团把限制紧急升空和再次出动能力的军械、修理等实战要求较高的专业技术,作为一门通用技能,进行全员培训,打破传统的专业界限,实施“综合通电师”工程,建立培训了一支专业通电师队伍,变过去5大专业轮流逐个通电检查为现在的由综合通电师一人一次性完成,时间比原来减少了五分之一,大大缩短了战机出动的准备时间,减少了因反复通电给元件设备带来的损伤。 同时,该团机务大队针对新机保障需求,把机务大队的质控管理职能向中队延伸,形成信息收集、传递、处理网络,组织业务骨干研制开发了《某型战机故障管理系统》软件,将换装以来发现排除的数百起故障进行统计分析,对飞机关键部位故障发生的时间、现象和原因进行重点整理,通过模块分区和分类处理,从中找出故障发生的时机和机理,掌握新机维修特点和保障规律。 机务维护工作中,他们充分利用飞参判读、油液分析等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手段,结合传统的“听、查、看”等方法,对飞机发动机等重要部位性能参数的趋势变化进行监控,以曲线变化图的形式,跟踪掌握飞机各工作系统的变化情况,同时预测故障的发生和发展,牢牢掌握维护工作的主动权。去年以来,该团机务大队共发现排除各类故障480多起,其中60%以上是通过故障趋势预测监控及时发现排除的,保障效益显著提高。 针对配发的飞参软件处理能力弱、数据单一、效率低等问题,飞参控制室组织人员研发了《某型飞机飞参快速判读监控系统》软件,新软件处理能力强、数据齐全、效率快,能同时为4架次飞机判读飞参数据,并且使用非常方便,飞行员每个架次结束就可以直接查看飞行效果,以便于下一个架次进行改正和提高。海军还专门为这款软件申报了科研立项,并给予了10多万元研发经费,鼓励他们继续创造革新。 此外,他们还研发了《某型飞机塔台特情处置决策辅助系统》软件,为指挥员快速处理特情提供了决策依据;研发了《某型飞机发动机情报系统》软件,所有有寿机件周期性工作、使用寿命到限时,该软件都能够及时提醒,避免了超寿命使用;对某型飞机雷达气密性检查专用扳手进行了改造,以前拆装气密性接头需要20多分钟,现在用时缩短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