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为了确保引进的高端人才、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也符合“顶天立地”的要求,宁波材料所建立了科技界、政府界、企业界“三方联合评审制度”,邀请相关领域的科学界专家、行业一线企业家和政府科技管理部门专家,共同参与判断项目的产业前景和相关人才的科研能力。 “摸着石头过河”,难免险象环生。宁波材料所曾有个花大钱研发成功的高端技术项目,转让时一直洽谈到第33家企业,历经1年多时间,才成功签约转让合同。面对各种扑面而来的风险、困难,崔平和宁波材料所科研团队没有退缩,一旦认准了目标,就“咬定青山不放松”。 6年前,刘兆平研究员来所里答辩时提出石墨烯材料研究计划。当时,石墨烯到底为何物,有何用,需要多少投入才能有成果?人们知之甚少,所领导心中也没底。当多方论证确认这个项目有巨大应用前景后,宁波材料所果断决定冒这个风险,以团队计划引进刘兆平,大投入对这个项目进行攻关。 苦战3年,刘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攻克了石墨烯低成本制备技术难关,创下了转让合同2.16亿元的全所新纪录,前景广阔的市场大门,也随着近日系列“甬产”石墨烯新产品的发布而徐徐打开。 2010年初,碳纤维规模化生产技术研发成功后,宁波材料所立即部署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范欣愉团队两年攻关,成功地把4至8小时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时间削减到10分钟以内,破解了碳纤维商用民用的瓶颈,为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航空航天、先进装备制造业、健身器材等新兴产业领域奠定了基础。 薛群基院士领衔的海洋防护涂层材料与工程技术研究团队,不仅开发出了可提高海洋装备服役寿命一倍以上的高性能防腐涂层材料,还开发出了一种亲油疏水海绵,它只吸油不吸水,能够选择性地将吸附上来的油牢牢“锁住”,而且经过简单处理后海绵还可重复使用。 王蔚国带领的团队6年攻关,接连完成了4个科技部攻关项目。他们研发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大大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将催生新型可分布式发电系统和新兴产业。 360相机、聚乳酸/淀粉全生物基可降解复合材料、微量有害物质快速检测材料、核电包装材料、新型LED荧光节能材料、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技术、直驱电机控制与制造技术、新一代化工催化材料等一枚枚高科技“金蛋”的产生,一个个技术平台的搭建,一批批基础研究创新成果的涌现,使宁波材料所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高地。 十年间,宁波材料所承担了几百项国家科技支撑、863、973等重要科研项目,获竞争性科研经费十多亿元,取得了一批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申请国内发明专利千余项、国际专利近50项。 “论文写在生产线上” “科研论文应更多地写在转化中,写在生产线上。”这是崔平注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一种形象说法。在她的力主下,宁波材料所一直致力打通“研究→成果→产品→市场→产业竞争优势”全价值链转化的新通道。 “行百里者半九十”。要打造这样一条环环紧扣、贯为一体的新通道,越到最后阶段,难度就越大。特别是谁来投资接纳新技术新发明就面临“国有大型企业不屑投,民营企业不敢投”的大难题。 面对一道道鸿沟,崔平和科研人员创新破难的步伐一刻没有停歇。 “让科研机构与企业有效‘化合’而不是简单‘混合’。”秉承这样的新理念,崔平和宁波材料所科研团队主动“接地气”,走出实验室高楼,走进企业车间,深入生产第一线。 在一次次“接地气”中,宁波材料所与企业合作转化科技成果的路越来越宽广。 ———与众多行业领军企业结为战略合作伙伴。 ———依托宁波材料所多种技术服务平台,与企业共建70多个技术研发中心,实现资源共享,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建立科研人员到企业挂职制度,150多名科技特派员先后进驻企业,了解技术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建立常态化互访制度,及时了解企业与政府重大项目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 ———为企业提供技术测试、培训与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成功申报各级各类项目60多个,接受企业委托技术攻关项目171个。 …… “在宁波材料所的重大科研成果转让中,实验室试验、小试、中试仅仅只是前奏,还需要科研人员深入企业,帮助设计好生产车间、选择好设备、建起生产线,直到大规模生产后产品走向市场,技术转让才能真正成功。”宁波家联塑料用品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熊对宁波材料所赞不绝口。 朱锦研究员花了6个月时间潜心扑在流水线上钻研,促成“玉米塑料”生产线建成只一个月就接到700多万元的国外订单。刘小青作为大豆胶项目技术骨干,带领一批科研人员以全职身份到承接项目的中科八益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挂职,担任常务副总经理兼研发中心主任。3年之后,大豆基木材胶黏剂完成商业化生产,赢得国内地板行业龙头企业的订单,并突破美国的贸易壁垒。 “没有宁波材料所的持续支持,仅凭我们自身薄弱的科研力量,再好的项目也可能会‘夭折’在我们手里。”这是中科八益董事长徐益忠发自肺腑的感慨。 科技成果全价值链转化通道的逐步形成,尤其是这种“连人才带成果一起‘嫁’,‘扶上马,送一程’,扶持企业走完‘最后一公里’”模式的推出,使甬城不少企业对宁波材料所的科研成果,从当初的怀疑、观望,渐渐转向积极主动争取。 这些年来,宁波材料所先后已有16项重大科研成果成功实现转移转化;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备技术、耐热聚乳酸研发、金刚石研发技术、润滑油添加剂研发、高性能氧化锌基溅射靶材技术等一批产业化项目与企业达成了协议;先后与300余家企业开展了合作,通过集成创新、成果转移、技术服务,帮助企业新增产值50多亿元,还为一些企业打开了市场前景为十亿元、百亿元乃至千亿元级的新产业大门。 “引进一位人才,带领一支团队,产出一批技术,引领支撑一批产业”。宁波材料所如今已形成了人才队伍链———技术创新链———产业转化链良性发展态势。然而,崔平和她的科研团队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又瞄准了更高的目标:借鉴硅谷和以色列的先进研发及投资创业模式,打造“新材料初创产业园”,把人才高地、技术高地变为产业高地,为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 成功属于“顶天立地”闯新路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