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2月23日电(黄深钢 徐艺婷)“这就是中国梦,他们只能在最好的年纪,带着最好的梦想,奔赴同一个陌生的世界,那里叫做北上广深。那个世界雾霭沉沉,散发着无穷的活力,埋葬了无数的青春。”2月的一个深夜,来自浙江省某三线城市的吴岩汐在他的个人日志里写道。 此刻,他正在北京一间狭小的出租屋里,继续他第四个月的北漂生活。 北上广,“逃离”还是“逃回”?马年春节过后,返回北上广的浩浩大军再次成了社会焦点。25岁的吴岩汐是这大军中的一员,尽管在他的定义里,他并没有“逃”。 他告诉记者,在他父母看来,在家乡的银行谋得一份工作,既高薪又体面,但他果断拒绝了父母的提议,“很无聊,一辈子看得到头。”毕业后,吴岩汐立即到广州工作,一年后回到家乡杭州,在一家游戏公司任职不到三个月,便辞职北上,加入了北漂一族。 “北京是个可以看到中国未来变化的地方。”他这样解释去北京的理由。在他眼里,那个地方有看到自己未来、国家未来的希望。 相较于吴岩汐,来自杭州市余杭区的莫黛文更实际。她是新闻学院的毕业生,选择上海更多是出于职业需求和社会生活的考虑。“大学专业的学习加实习体会后,我决定去市场化媒体。从媒体行业的繁荣程度看,家乡肯定是没法跟上海比的,在家乡没有什么满意的目标单位。” 不久,莫黛文转到所在财经媒体的北京记者站。“从周围可以接触到的人来看,北京基本完胜全国其他所有地区。这里的人的品种实在太丰富了,有意思的人特别多!”她认为,北京有泛同学圈子,在工作之外可以聊些形而上的话题,不会除了工作就是琐碎的生活;新朋友也极丰富,能接触到不同行业和不同职业的人。 对当下的“北上广”讨论热,莫黛文认为年轻人选择北上广自有道理。 莫黛文有长远的考虑。上大学后,莫黛文发现上海本地同学的见识和视野比她宽阔不少。“在同龄阶段,他们就有比我更多地接触外部世界的优势,非常羡慕。”由此,她想留在大城市,让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城市和体系中接受教育,比自己有更高的起点。在莫黛文眼里,北上广不只有个人发展的希望,还粘连着下一代教育与成长的希望。 生于湖北宜兴的朱栋,已在北京参加工作两年,他眼里的家乡只有一些工厂。“不在北京,难道要回家开个小店吗?”他曾有去武汉工作的机会。“六个实习生只要一个,我什么关系都没有,最后肯定留不下,也不想去下这个时间成本了。” 莫黛文认为,朱栋对关系的看法有些夸张,但一线城市相对更公平的机会,是不争的事实。 熟人社会的攀比程度过高,“于是父辈包括我们自己这辈,都会很自然地互相比较,以前是谁家的孩子学习好,现在是谁家的孩子工作好,对象好,小孩好,这种环境让我有点毛骨悚然。”莫黛文说,在家乡感觉有人盯着你看,即便主观上想避免陷入其中,也难免会受到影响而对自己的决定感到迟疑和彷徨。她认为这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年轻人应该生活的环境。 记者调查发现,北上广虽然有房价过高、环境较差、交通拥堵等各种问题,但它们仍是不少年轻人心中的希望之地。 “五年后的中国,他们前往的大城市已经是十年后,他们离开的故土仍一如今日。”吴岩汐在日志里写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