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读 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3月0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歌把人留在美好时光里

  方其军

    时间都去哪里了?时间去了未来,也留在过去。诗人成长着躯体,积累着学识,却以一种花样年华的面貌伫立在人生花园,没有离开,不会消隐。我们知道,李白已经是太老太老的人了,但在读他的诗歌时,浮现在眼前的,依然是一个倜傥美男。诗歌,把诗人留在了美好时光里。

  在《中国诗歌》杂志上,读到余姚诗人应诗虔的组诗《空抒情》,我觉得,她被定格在蓝天白云下的少女时代。就算50年、100年后,一个孩子在书橱上偶遇这一期《中国诗歌》,读到这一组诗歌,他(她)仍能想像到,最初写下这些文字的是一双纤纤素手,那些情感源自兰心蕙质的自然感悟。存活在诗歌里的作者,无非是一个姐姐或妹妹。就像《红楼梦》里,贾宝玉是不老的,林黛玉是不老的,连同曹雪芹也是不老的了。应诗虔这么说:“小心思/挥霍我全部的词。/天空会把一小朵的宽,/敞出去,万里无云的蓝是箴言。/溢出的咸,是你惯用的手法/吐字如金。/收紧我的空抒情/不轻易化蝶,花一开就翩跹。”

  在作协举办的会议上,几次见过应诗虔,稍稍聊过,她就是一个纯净的女子,静默的时候,她灵动的“小心思”可能已经漾开来,以纸页为器皿,倾倒着一行一行的诗歌。这些年,她的诗歌开始“化蝶”了,陆续飞上《诗歌月刊》、《延河·绿色文学》、《文学港》等文学期刊,在那百花园似的诗歌丛林里,翕动着灵性的翅膀。据我粗浅的观察,应诗虔最初的舞文弄墨是在互联网,博客是她的首发地,论坛是她的社交圈。新世纪以来,网络提供给诗歌展示、交流的宽阔平台,在纸媒时代活跃的诗人凭借网络迎来即时的狂欢聚会,一些新生力量由此赢得内驱强劲的共舞。

  当你发现这块石头的时候/它衣衫褴褛,目光暗淡,像只受伤的小狐狸/一有风吹草动,就把头颅躲藏/怕生。/你来了,脚步声温柔/捡起它,搓了搓,窝在手心/它,是有灵性的/像小狐狸一样。/你视作瓷石,然后淘洗、制坯/蘸几笔天青色,画一朵出水芙蓉/掩面而来的唐美人/只有在你转过头去,才会露出一条小尾巴/上釉,入窑/你遁入体温,一次烧成/一只青花,瓷剔透,在你手上现世。应诗虔的这首《以青花瓷的身份现世》发表在中国当前唯一支付稿酬的诗歌网刊《诗歌周刊》上。这份由徐敬亚、梁小斌倡导的网刊,不接受直接投稿,而只由编辑在网上“海选”。如同某个歌唱“选秀”节目,只闻其声而不见其人。如此“相中”,理由只在作品本身了。这对于写“网诗”起家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较为严肃的认可。

  前些年,应诗虔编印过一部诗稿,取名“随诗潜行”。阅读这部诗集,让我觉得应诗虔是一个在山林里捉迷藏的女孩。读者没有正面目击她,但知道她就在淙淙溪流畔,就在枝桠错综间。应诗虔的老家在四明山,她在诗里营筑了一个重叠的“故乡”。诗稿中第一首诗就是《梦回故乡》,山乡烂漫与童年遐思铺垫着她的创作基调与全部情绪。“我常常做这样的梦,枕着祖母慈祥的笑容醒来……我们走过半山坡的田埂,绕过池塘,穿过竹林,来到祖父留下的一大片树林。说着说着,野兔跳出了草窝,枯树长出了木耳,小鸟探出了松巢”。由祖父到“我”,新生命的延续、蓬勃与繁荣,不是薪火相传的故事,却揭示山乡或者说世界生生不息的真谛。

  时间就像一枚回旋镖。应诗虔说:“另寻一番清净,守拙清心。”诗人携带春夏秋冬,时间周而复始,抛出去多远,终究是会回来的。诗歌的“现时性”很强,纵然有回忆,有展望,落笔必然是此刻的冷暖。有一次,我与一个朋友聊天,引用高尔基的话:“文学是人学。”朋友说:“哲学不也是人学吗?”我一时语塞。后来想想,我应该这么回答:“文学更重视心灵,哲学更重视头脑。”文学主情,情如水流,只有瞬时的摄录,才是真切的。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