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最强音。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市委书记王文涛有段话格外发人深思:改革是“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比如,推进简政放权,就是要坚持“先简后放”。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小济也表示:现在让部门割自己的肉的确难,往往是方案制定时不敢“唱反调”,一到执行时就杀个“回马枪”,还专讲一些“鬼故事”吓唬人,说这个不能动,一动便怎样。深化改革不能讲“鬼故事”、听“鬼故事”,要有历史主动精神和担当意识,认准了就要干(3月2日《人民日报》)。 现在政府行政审批事项下放虽然动作频繁,但不够,还应加大力度。张小济就此举了个例子:假如你要经营汽车长途客运服务,各省都有自己的规定———必须在当地注册公司,才给你发牌照。也就是说,要开通一条跨省线路,得同时在几省注册公司。现在企业家仍认为,“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过多”。在政府干预中,企业家批评最多的就是“行政审批过多”。这也表明,“让部门割自己的肉的确难”。其因诸多,讲“鬼故事”吓唬人就是其中之一。 世上本来没有“鬼”,所谓“鬼故事”也往往是畏首畏尾吓出来的。“深水区”改革时代,“石头”已经不太好摸了。政府职能转变、金融体制改革、反腐制度强化、干部人事制度等重要领域改革,都是难啃的骨头,无不“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本身还面临着“期望值上升”压力。除了物质利益,人们对公平诉求更加强烈。如何闯关夺隘,更好地回应人民诉求,关系到改革成效,也考验着执政能力。越是此时,越是需要保持那么一股劲,不能被“鬼故事”吓唬住。这也不是胆子大小问题,核心还是责任心问题。领导干部有多大担当,改革动力就有多大。真对改革大业负责,才能做到不讲、不听“鬼故事”,“只要有利于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就大胆改革。 无论简政放权,还是调节收入,改革都不可避免会触碰一些固有利益。革思想的命、削手中的权、去自己的利,确实很难。专讲“鬼故事”吓唬人,也主要由此而生。在行动上,往往对改革选择性执行。一个典型表现则是,放权打折。在行政审批改革中,一些领域出现了“明减暗增”及“按下葫芦浮起瓢”等乱象。有些单位总是在打“小算盘”,不愿意把手中权力分割出去。就算迫于压力“交权”,也是放小收大,“干货”不多,所放权力与基层需要不匹配。对于为官掌权者来说,不讲“鬼故事”就得多些大局意识,少在既得利益中打转转。有鉴于“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难”,更应以硬举措“强拆”既得利益藩篱,杜绝改革“决而不行、行而不破”现象。 深化改革不能讲“鬼故事”,还需要正确处理顶层决策和基层探索关系。顶层决策是站在战略制高点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基层探索是在战术层面创新。顶层决策是方向,在正确方向引导下改革才能事半功倍。但顶层决策总是根据全局状态制定的,不可能特别具体。要把顶层决策变为现实,就需要在吃透上级精神前提下勇于基层探索。既要“敢为天下先”,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又要以调研为前提,科学论证,严格程序,力求水到渠成,做到“蹄疾而步稳”,以善作善成的改革实效为百姓造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