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市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人———安徽籍的小刘经历了54天的生死搏斗,康复出院。 12天后禽流感病毒转阴 “1月10日晚,他从镇海转入我院,用专业术语讲是极危重病人,肺几乎全白。”二院重症监护室主任许兆军清楚地记得当天的情景。那天,白衣天使们全副武装,戴上N95口罩,穿上隔离服,戴上手术帽和防护眼镜,穿上鞋套。从此,陪伴小刘闯过了一个个生死关卡。 做人工肝来过滤干净炎症因子。头三天连续72小时置换血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病人胆红素突然升高到129(正常值为20以下),肝功能异常。许兆军仔细检视了与之相关的药物,果断停药,幸好3天后恢复正常。 第4天病人小便停排。一项项检查展开,在血相里发现了溶血性球菌,导尿管里也检出这种细菌,此刻小刘的体内还有禽流感病毒。 肾脏保卫战打响。每两小时为一周期,根据超滤出来的废液、引流出来的液体,还有排泄物,结合补液后血压及人体皮肤的干燥程度,细微调整液体总量,确保体液动态平衡。 12天后,病人的禽流感病毒指标转阴了,肺部感染得到控制。 拉肚子,发烧,肠道菌种失调 好体能也是与疾病斗争的一大资本。营养制剂通过空肠管、静脉注射流入,但小刘还是瘦了十多公斤。 从医学角度讲,多一次管路插入,就会多一重感染的机会,尤其是身体虚弱的病人更经不起感染折腾。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指标转阴后,防感染成为重中之重。 1月22日一次查房医生发现小刘的肚子鼓胀。随后,他在1月24日、2月3日出现严重腹泻,最多一天拉了8次。医生认为是前阵子为了保命用了大量的抗菌药物,造成了肠道菌种失调。 数天后,腹泻止住了。 “每天在做先保哪个的选择题。肺部感染控制住了,肾脏也保护好了,接下来要尽快恢复他的体能。”许兆军说,小刘一直处于镇静状态,也就是浅昏迷中。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两点,一是镇静中呼吸频率较清醒时低,能有效保护他的肺部;二是减少了情绪波动对治疗进程的影响。 但镇静状态也有不利因素———胃肠蠕动减弱,功能恢复慢。 2月7日上午,许兆军再次守在小刘的病床旁,关闭镇静泵,一直从上午9时守至下午5时。 “感谢社会对我的关注” 自主呼吸、进食,一点点回归正常生活。 从知道活过来的那刻起,小刘渴望回归正常生活的念头一点点地强起来。 “我要喝水,口很渴!”他用手势表达了这一再普通不过的意愿。 接下来,只要有医生去查房,小刘就指着他身上的各种管子,一遍遍地问何时能拔掉。 2月8日,呼吸机拔掉。 2月9日,血透导管、导尿管、深静脉留置管、动脉测压管相继拔掉。 2月11日,胃管也拔掉了。此前,在胃部插管的情况下,连续两天由护士一小勺一小勺地慢慢喂小刘米汤。看他吃得好,消化得好,医生才做出此决定。 年轻人活泼的本性显露无遗,生机一点点回归。 小刘才一点点回忆起整个过程:他得了禽流感,转院,然后数度病危,家人已在重症监护室门外的长椅上,和衣而睡地守了很久,每天下午的半个小时开放时间定时来探视他。 2月中旬的一天,从收音机里,他得悉浙江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人治愈出院。在跟医生的笔谈中,他得知二院前后收治的三人中,一人很快转阴出院,一人没能挺过来。而他自己是宁波首例感染者,幸运地活了过来。也知道为救治他,医院花了五六十万元的医疗费用。 他一天天康复,于2月19日下午2时从重症监护室转至呼吸内科。 经过半个月的后续治疗,气管切口封闭,肢体功能恢复。 昨天,记者在二院17楼的病房里见到了他,戴一副黑框眼镜,五官清秀,年轻的脸庞朝气蓬勃。 “感谢社会对我的关注,特别感谢许主任和他的团队。”他在智能手机上输入了这段话。“吃鸡,鸡腿上有血丝。”这是他眼中的病因。 H7N9禽流感,改变了他的命运,也改变了他一家人的生活,同时改变了很多个家庭和宁波这座城市的生活节奏。 截至目前,宁波共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人15例,其中,9例康复出院,2例危重病例仍在院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