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四明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3月08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纸降书出芷江”

谢善实

  【思想散墨】

  最近,我国以立法形式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45年9月2日,参加对日作战的同盟国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中、美、英、苏等9国代表相继签字。1951年8月13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通告,确定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9月3日。通告指出:“本院在1949年12月23日所公布的统一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曾以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日。查日本实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签字于投降条约以后。故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应改定为9月3日。”

  除了上面这些日子之外,我们还应该记住8月21日。这一天,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在芷江与中国陆军领导人洽降,并在投降备忘录上签字。那一天,那个地方,日本人第一次向中国人民低头认输。

  我到湖南怀化开会,曾有幸到芷江,看到了“受降纪念坊”。这座纪念坊,是一座牌楼的造型。四根立柱支撑着两层横匾。导游说,这座纪念坊有四根立柱,上面有横额,就像个血字,它象征着中国人在抗战中所流的血。血字不是还应该加上一撇吗?少了一撇就是个“皿”字。朝着纪念坊凝视,我更愿意将它看作皿字。这个皿,不但满载着抗日勇士所流的血,还有四万万五千万同胞所流的汗、所流的泪。邱吉尔在二战中有个著名的演讲,喊出了“流血、流汗、流泪”的名言。比起来,中国人所流的血,所流的汗,所流的泪,不知比英国人多了多少。这个皿承受着中华民族的艰辛和屈辱,它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流血流汗流泪才换来的! 

  “八年烽火起芦沟,一纸降书出芷江”。当芦沟桥边的炮声响过,国土就一天天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敌寇要在三个月灭掉我们,但是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两年,甚至八年,我们坚持下来了,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坚持下来了。八年,整整八年,胜利来得多么不容易啊!

  我去怀化,坐在火车上想,日本人从湖南攻向四川,最西面到了哪个地方?所以一下火车就问来接站的同行。其中有一个人反问我,你不知道雪峰山保卫战吗?我不知道,一时感到十分惭愧,只好嗯嗯几声吱唔过去。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芷江受降纪念馆,我详细了解了这场战役:1945年4月15日至6月26日,侵华日军集中精锐兵力发动了以摧毁芷江机场为目的,企图打开西南通道的“芷江攻略战”。为保卫芷江机场国民政府调集了8个军23个师10万余人,陆空并进展开著名的“芷江保卫战”,将日军聚歼于雪峰山东麓地区。我记住了,这是第一场也是惟一一场中国军队伤亡数少于日军伤亡数的战役,我军阵亡将士七千多人,而击毙日军数超过了一万二千人,我军受伤士兵一万二千多人,而日军受伤士兵多达二万五千多人。湘西会战成为中国抗战期间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也促成了抗日的最后胜利。《纽约时报》对此发表评论说:芷江会战胜利佳音,可视为对日战争转折之暗示。 

  芷江有了湘西大捷的辉煌,芷江有盟军空军基地。于是历史选择了芷江。

  8月21日,日本降使今井武夫一行8人坐飞机来到芷江机场。下午,今井武夫在一间木屋中向中国陆军总参谋长萧毅肃交出了日军在华陆、海、空后力分布图。这间木屋成了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地方。这就是受降旧址。 

  芷江受降旧址十分简陋,木板钉就的墙壁,被漆成灰黑,大概当时是为了防空的需要吧。中间的门上挂着一块横匾,上面是中文隶书“受降堂”三字,下面是英文。里面的布置也十分简单,跨进这道门,向右首看,是孙中山先生的画像,像上是“天下为公”四字,左右的对联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是那个时代常见的布置,中山先生像前是中国受降将领的座位,与之相对的一张桌子,桌后放着三把椅子,这就是今井武夫们的座位了。这样的摆设,只能使人想起审判。从甲午之战到芷江受降,整整51年,这51年中国人都是在日本人面前承受尽屈辱,现在终于扬眉吐气了。房间的另一头是记者席,房间很小,记者席又偏处房间一隅,不难推测,当时能见证这样的历史性时刻的记者并不会太多,但是展览馆中还是展出了记者摄下的照片,其中一幅是受降典礼上一脸窘态的日军降使的特写镜头。面对着这幅照片令人感慨万千———中国人终于也到了这一天。从《平原游击队》起,直到《亮剑》,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了太多日本军官在最后战败时还表现出十分嚣张的气势,《亮剑》中那个服部直臣少将困兽犹斗举刀耀武扬威与八路军战士比武———我想,这些编导们都该到芷江受降纪念馆去看看,日本人并不比中国人更坚强,他们也会垂头丧气。今井武夫在日军中的级别比服部直臣可要高多了。 

  从1840年到1945年,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不知输了多少次。从甲午战争开始,对这个东边的邻居也总是输。从萨镇冰驾艇离开刘公岛,中国人又在八国联军中看到了太阳旗,看到了日本兵涌向沈阳的北大营,看到了南京城下的刀光血影……但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从来没有认输过。今天,在世界上,垂头丧气的终于不是中国人了。 

  这时间其实并不长,不过半个世纪。半个世纪了,中国与日本的对抗,其实可以看作是一场战役。我们胜利了!中华民族胜利了!中华儿女曾用多少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曾有多少志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等到了这一天!

  就像应该记住芦沟桥,中国人还应该记住芷江———整整八个年头,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才从芦沟桥走到芷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