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剑跃 厉晓杭 海曙记者站 许玉芬 30年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一个全新的海曙区正式建制成立,开启了快速发展的新征程。 30年来,天一阁、鼓楼、城隍庙、白云庄……一个个见证海曙千年变迁的文化古迹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农信、天一豪景、汇金大厦、中信银行大厦、中国人寿大厦……一幢幢高楼取代昔日农田蛙声环绕的青砖瓦房、小街里弄。 30年间,81890、撤村建居、社区直选、居家养老、政务微博……一张张服务民生、服务百姓的金名片从这里走向全国。 海曙有天一阁、天一广场、天一社区。海曙区委书记彭朱刚喜欢用三张“天一”名片向客商介绍海曙,因为它们分别代表着海曙乃至宁波的历史文脉、现代商贸和社区建设。海曙区30年沧桑巨变,得益于一直坚持结合区域实际,又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在历届党委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海曙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最小行政区 保持最高“亩产” 打开宁波地图,宁波11个县(市)区中最小一个色块版图便是海曙区。这片仅为29.4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一直以来都是宁波的中心城区。 螺蛳壳里做道场,小小螺肉分外香。让海曙人感到骄傲的是,小空间做出的文章同样精彩,小空间创造出大奇迹尤为引人注目。 2013年,海曙区生产总值达到52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78亿元,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产出分别达到17.81亿元和2.66亿元,均保持全市的最高水平。 “建区30年来,海曙经济总量在不断攀升,更为重要的是经济质量有了全新的飞跃。”海曙区主要负责人表示,发展理念持续更新、发展战略有效调整,让海曙经济发展的“亩产量”在全市独占鳌头。 “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宁波人的一句老话,一语道尽旧时海曙繁华。30年来,海曙区一直在努力延续着“无宁不成市”的兴旺与荣耀,商贸大区建设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 上个世纪90年代,海曙区对中山东路、城隍庙、鼓楼进行改造,现代商贸业态逐渐发展起来。中山东路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商场鳞次栉比,车水马龙,盛极一时,被誉为“浙东商业第一街”。 2001年3月12日,在如今天一广场所处的地块上,一次全省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拆迁拉开序幕。15个月后,宁波“城市客厅”———天一广场正式开门迎客,创造了国内商业广场开发罕见的“天一速度”。 天一广场的落成,迅速让海曙集聚起人流、物流、信息流。而后,和义大道、月湖盛园、新星商圈等一个个商业广场商圈,如同一串串璀璨的项链跃然呈现在海曙版图上,与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商务楼宇共同形成巨大磁场,为海曙创造全新的商业格局。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海曙区文化古迹遍布,宁波八大历史文化街区占了7个。厚实的文化底蕴既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海曙区服务业发展的亮丽名片。为此,海曙区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商贸、旅游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了商贸文化品位与区域文化软实力双双提升。 泛着古风的青石板小街,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小楼,所有的店铺上方挂着招牌……2012年1月,以“老字号”为主体的餐饮和文化产业一条街———南塘老街全新亮相。南塘老街保存“前街后河”的典型江南水乡景观,重现“南门三市”昔日的繁华胜景。 紧随南塘老街的步伐,即将落成的莲桥第,不久将进行改造的城隍庙区域,规划建设中的月湖西区,一个个文商旅的完美结合,让这座千年底蕴的老城焕发出新的生机。 服务民生品牌 从海曙走向全国 81890,宁波话“拨一拨就灵”的谐音。这个由海曙区于2001年拨款56万元启动的热线服务平台,通过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无偿为市民、企业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程式需求信息服务。 谁也不曾想,这份小小的执着和坚守,竟然让81890一步步走向全国。如今,81890日均受理3000余件,拥有850多家加盟企业,4000多家社会组织,85万名志愿者,并相继在全国100多个城市推广应用。【下转第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