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今日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3月10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博:“十亿分之一米”的转型能量

    本报记者 朱宇 通讯员 马璋伟

  编者按

  打造科研成果产业化通道,尽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我市经济转型发展步伐的重要抓手。在这方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已经作了不懈的努力,本报2月24日起推出“顶天立地闯新路”对此进行了连续报道。然而要搞好这一意义重大的工程,仅仅依靠科研机构“一头热”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这一头,也应尽快热起来。科研机构和企业两头发力,产学研紧密合作,再加上政府和中介机构积极推进,才能打造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转化通道。

  为营造合力打造科研成果转化通道的浓郁氛围,本报今起特开设“寻找科技金蛋”特别行动栏目,在企业层面推出一批主动联姻科研机构,积极寻找、消化、吸收科技“金蛋”的典型;在科研机构寻找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的优质项目,推进企业界、科技界两头联动,合力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欢迎社会各界积极提供成功案例和合作信息,踊跃参与讨论,参与方式:zyu@cnnb.com.cn;@宁波日报(新浪、腾讯微博);宁波日报官方微信(在微信查找公众号中搜索宁波日报或nbdaily),或在宁波日报手机客户端相关稿件下留言。

  马年元宵刚过,甬城乍暖还寒。2月17日,广博集团董事长王利平来到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在实地考察了相关实验室,与崔平所长进行了深入交流后,双方就共建研发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等,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借助材料所强大的科研实力,打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为广博纳米金属粉、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浆料等的研发生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王利平欣喜地说。

  这不是广博集团与科研院所的第一次接触,此时的广博集团,早已不是一家只生产文具的传统制造企业。借助本世纪初开始的战略转型,广博纳米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超细金属镍粉材料生产企业。

  而这次华丽的转身,始于一次看上去匪夷所思的科技成果转化。

  2000年早春,美国纽约一家经济型酒店内,王利平正与从事纳米新材料研究的海外科研团队促膝长谈。纳米,这种以“十亿分之一米”命名的新材料,以其神奇的特性和广阔的市场,让王利平一见倾心,他当场拍板:技术也要,团队也要,广博一次性拿出500万元,帮助这项处于中试阶段的新技术走出实验室。

  从传统文具一步跨到世界最前沿的纳米新材料,大家都替广博捏了把汗———把500万元投到这么一个八字没一撇的项目上,很可能要打水漂。

  广博纳米是采用物理原理,用3000℃的高温把金属原料汽化,冷凝后通过筛选得到纳米级金属产品。项目评审时,上海交大的一位教授断言,广博纳米不可能成功,因为在世界范围内,这种方法还没有成功的先例。

  2001年,在一片质疑声中,广博纳米项目正式启动。一切从零开始,工艺技术、设备、生产线,全是边研发边摸索着设计、生产。当年年底,中国第一条高水平超细纳米镍粉生产线成功点火,一举填补了我国金属纳米材料产业化的空白。

  但是500万元的投入也一下子“烧”完了。王利平一咬牙,决定每年拿出企业收益的20%投入纳米产业。纳米铜、纳米化合物等自主创新产品相继问世,被列入国家“十五”新材料重点项目,迅速成为国际主要电子电器厂商的“新宠”。

  经过8年坚守和培育,2009年,广博纳米开始赢利,带领广博制造业板块开始“加速跑”。如今,广博纳米已拥有30多条生产线,超细金属粉末年生产能力突破千吨,高端镍粉产量占全球15%。

  在自身300多名研发人员基础上,广博纳米还同浙江大学材料所测试中心、兵科院宁波分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宁波大学纳米科技中心等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借脑”开展技术攻关。

  目前,广博纳米已拥有20多项发明专利,纳米二期工程新能源导电浆料项目建设也全线铺开,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正在紧张筹备中,新一波“十亿分之一米”的转型能量蓄势待发。

  感言

  战略转型的突破口

  全国人大代表、广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利平

  上个世纪末,“广博”已经是国内纸品文具的“单打冠军”,但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正在弱化,行业发展的“天花板”越来越近。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点,实现战略转型?我们把纳米技术的产业化作为突破口。持续高强度的投入,加上整合资源借梯登高,我们在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过程中,积极与科研院所及上下游企业开展合作与技术交流,成功地培育了全新的纳米新材料产业,完成了从传统制造企业向国家高科技企业的转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