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电商换市引领商贸流通创新转型。 |
 |
菜市场改造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
 |
传统文化让现代商业生机无限。 |
本报记者 张正伟 通讯员 尹秋平 鲍婷婷 陈 栋 城市无商不稳。商业就像油盐酱醋,缺少了它,生活就少了分味道。2013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全市商贸流通业围绕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主动作为,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5.7亿元,同比增长13.3%;实现商品销售额12206.4亿元,同比增长15.4%。 城市无商不活。商业像春芽上的露珠,有了它,城市经济吐故纳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一轮改革的号角,也为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三年,全市商贸系统将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抓住城镇化、营改增、电商换市等有利因素,深化流通领域体制改革,不断增强商贸发展内生动力,通过抓项目、谋创新、促消费、惠民生,全面推进商贸流通业持续健康发展。 未来三年,市贸易局将把项目建设作为增强商贸经济发展后劲和提升产业层次的重要抓手,根据《宁波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出台《关于建立重大商贸项目推进机制的若干意见》,推进建设商贸服务设施重大项目100个,计划三年内完成投资1500亿元以上。 今年,市贸易局将全力推进以宁波电子商务城为核心的电子商务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中心城区天伦广场、海田果品等为代表的专业市场改造提升,大力推进宁南贸易物流区、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启动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修编工作,加快推进菜市场、邻里中心等专项规划修编,有序布局大型商业网点。各县(市)区同步启动规划修编工作,为全市重大商贸项目建设留足发展空间。此外,各县(市)区还将做好招商工作,着力引进一批新业态,实现错位竞争,特色发展。 “电商换市”推广商业新模式 宁波电商园江北、海曙园区奠基建设;全市促进电商发展意见出台;重点产业项目进驻……春风吹得马蹄急。新年伊始,市政府全面启动电商产业发展工作。2014年,我市将全面推出“1+X”政策体系,促进电子商务全面发展,通过“电商换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今年,全市网络零售额将力争达到480亿元,网络消费达到550亿元。各县(市)区要实现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70%,网络消费额增长60%的目标。 市贸易局将按照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电商换市”加快电子商务发展若干意见》要求,从构建地方特色电子商务产业链,强化电子商务产业支撑和服务体系,抓好电商人才培训和引进等方面部署今年的电商工作。 组织实施全市电子商务“启蒙运动”。通过整合社会教育培训资源,确定一批培训机构和实践基地,通过与大专院校、专业培训机构、电商企业和协会合作,分层次、分类别对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各行业从业人员等广泛开展电子商务知识普及工作,计划完成15万人次的教育培训,同时做好高端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工作。 推进以“一城两区一中心”电子商务城建设为核心的电子商务示范集聚工程,启动建设一批电子商务产业园(网商园)。各县(市)区通过大力盘活闲置厂房、仓储用房、商务楼宇、沿街商铺等存量物产、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开发网商园(孵化园)或电商楼宇。 推进电子商务普及应用。以电子商务进商贸流通企业、进工业生产企业、进外贸企业、进市场、进社区、进农村和进生活“七进”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我市各行业的电子商务普及应用。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组织宁波特色产品在阿里巴巴、淘宝、京东、苏宁云商等电子商务平台开设地方特色馆、产业带和网上旗舰店,推动更多的宁波产品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 设施升级打造消费新载体 商业特色街、万村千乡工程、市镇商贸中心工程……近年来,我市通过持续投入与建设,城乡消费设施不断完善,有力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繁荣。未来,市贸易局将围绕打造15分钟便利生活圈的目标,不断完善流通网络,促进便利消费。 建设覆盖城乡的流通网络,打造消费新载体,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要通过持续推进市镇商贸中心工程、商业特色街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完善中心城区、县域、市镇和农村的四级现代商业体系,推动城乡消费协调发展。加大社区商业“双进”建设力度,以新建社区为突破口,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办法,积极推动邻里中心建设,各县(市)区今年要启动1个以上邻里中心的建设试点,逐步建立网络化、规范化的新型社区商业模式。 建立重大商贸项目推进机制,做好招商选资。2014年至2016年,我市将以发展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为导向,以加强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商贸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为重点,全面实施宁波市重大商贸项目三年行动计划。做好各级各类商贸设施规划和城乡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大力开展境外招商、瞄准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引进一批先进、新型商业业态。 民生引领做活消费新文章 商贸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做活消费就是要挖潜大众消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市贸易局将以民生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商贸服务市民生活的水平。 提升菜篮子供应保障工作。加快构建覆盖广泛、销售顺畅、运转高效的菜篮子商品流通体系,巩固、扩大160个市级基地产能,提升主要菜篮子商品自给率。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推进平价供应体系建设,在中心城区建设完成菜篮子商品供应点30个。扶持新业态发展,推进进口菜篮子商品宁波采购分销中心建设,鼓励开展菜篮子商品网络营销,支持社区菜篮子便民店、超市等开展直供直销。 完善社区商业服务。选择家政、美容美发、健康休闲、典当租赁等重点行业,制订专门发展规划和市级扶持政策,推进规范化、现代化发展。加快建立健全家政服务体系,高标准建设运营81890等家政服务网络中心,深化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素质技能培训,促进新型消费的兴起。 抓好质量安全工作。建设和完善菜篮子商品监测体系,不断增强市场监测和预警分析能力。切实完善肉菜流通追溯体系,通过优化服务和强化管理,真正把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运行好;抓好农残检测服务外包工作,严格把好上市商品流通安全关。 此外,市贸易局还将整合全市资源,做大节庆消费。按照“无节造节,有节造市”的思路,以食博会、年货展销会和宁波购物节、美食节等为载体,积极办好一批大型商贸节庆展会活动,促进商贸、旅游、文化多产业联动,从而保持市场热点不断。 延伸阅读 电子商务“七进” 全面启动 发展电子商务产业,推广应用是落脚点。按照市政府电商发展实施意见,今年起,我市将用三至四年时间,大力实施电子商务“七进”应用工程,使电子商务进企入户,产生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电子商务进商贸流通企业,力争2017年全市限上商贸流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到100%。鼓励商贸批发、零售企业广泛应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实现采购、库存、销售、配送等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支持传统百货、超市、便利店等企业依托实体网点开展网络零售。 电子商务进工业生产企业。鼓励工业企业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电子商务;鼓励生产企业直接开展网络零售;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实现采购、生产、销售全流程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进外贸企业。鼓励企业依托外贸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境外批发或零售,特别是采取自主品牌方式建设境外零售终端,提升我市产品在境外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 电子商务进市场。鼓励专业批发市场和日用消费品交易市场开展网上销售;推动专业市场与网上市场深度融合,2017年争取成交额亿元以上的批发市场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到100%。 电子商务进社区。加强社区门户网站建设和更新,依托81890、市民卡等终端和载体,为社区居民提供小额支付、购物消费、便民呼叫等服务。 电子商务进农村。支持农业企业及农民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开展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3年内在全市城郊和主要行政村建设1300个电子商务服务点,逐步推进电子商务网络向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及经营农户延伸。 电子商务进生活。加快推进商务服务、生活服务和公共资源网上交易,鼓励市民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获取信息、在线消费。各行业主管部门分别在金融、物流、法律、科技、人力资源、文化、出版、旅游、教育、医疗、房产、政府采购等领域确定一两个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重点培育。 邻里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开始征求意见 为进一步发展社区商业,提升服务民生水平,我市决定启动邻里中心建设,力争三至五年内建立宁波邻里中心建设标准、管理规范及运营机制,形成培育一批新型社区商业运营管理品牌企业。目前该实施方案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邻里中心以便民、利民、惠民为主题,通过优化社区商业布局和引入新型商业管理模式,实现城市综合商业能力的提高。 我市邻里中心建设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拟定各辖区商业必备业态和比例,满足市民社区消费的总体需求。对已建成的市级商业示范社区,相关部门将通过个体加盟、统一授牌等形式,将分散的商铺纳入统一管理;对新建社区,相关部门将通过规划引导,由专业化运营企业统一招商、统一经营、统一管理。 邻里中心建设已经被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相关部门将优先考虑邻里中心建设用地,专门用于社区菜店、平价商店、早餐店、家政服务点等商业网点建设;同时对邻里中心用水、用电、用气以及开展连锁经营等给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