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信大正和儿子一起打制锄头。 (厉晓杭 沈静萍 摄) |
本报记者 厉晓杭 通讯员 沈静萍 廖俊利 前几天,北仑小港渡口路张信大的打铁铺内,正忙得不可开交。 这位81岁的老铁匠,正在烧得红红的炉火边打制一把锄头。“嘭!嘭!嘭!”敲了几锤之后,张信大吩咐儿子张汉明将锄头再塞到通红的炉膛内,火苗蹿得老高。不一会儿,锄头烧得通红,用火钳把它夹出来,放在铁砧子上。一锤下去,顿时火星四射。加热、裁减、敲打延伸、退火等一系列“打铁流程”熟练地进行着。 打铁是一门渐行渐远的手艺,如今,机械取代手工,打铁铺已经难觅踪影。“北仑其他地方有没有打铁铺我不是很清楚,但是小港只剩下我们俩了。”张信大感叹道:“转眼入行55年了,就连我儿子也入行30多年了,父子俩从小伙子‘打成’老头子啦!” 1982年,张信大离开机械厂,带着17岁的儿子张汉明,在小港开了自己的打铁铺,成了个体户。张信大说,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打铁的生意很不错,他们父子俩在春耕的忙季,每月有2000元至3000元的收入。“当时这样的收入算是多的。”在打铁铺的陈列间,笔者看见货架上放了一些锄头、镰刀、柴刀、钉耙等农用工具。“那个年代,每家每户有土地,谁家没两三把锄头,每到春耕、秋收的时候,农户会来修理农具或者打制新的农具,活还是很多的。”回忆起20多年前的辉煌,他仿佛依然沉醉其中:“天气热的时候,早上不到5点就得起床生炉火忙活了,稍微晚一点,炉火边太热,一天的活就干不完了。”但是说到90年代之后来打铁的人越来越少时,张信大不免露出落寞的神情:“农户手里的土地越来越少,愿意务农的人也越来越少,店铺里就不再那么热闹了,近五年来,收入也就只能维持生活罢了。” 除了张汉明,张信大还有三个弟子。年龄最长的已近70岁,最年轻的也有50多岁了。“一直和父亲合作,一把大榔头、一把小榔头,他一锤、我一锤,父亲的三个弟子年纪也大了,现在愿意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张汉明说,父亲的身体挺硬朗,打铁也成为一种习惯,一闲下会觉得浑身不自在。 看着刚打好的锄头,老人张信大感慨道:“打了这么久的铁,和炉火、铁锤有感情,放不下了。真希望打铁的手艺不要失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