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了移动互联网,“拇指一族”的范围越来越广。(余晓辰 摄) |
老霍:小年轻→潮大叔 这是一次和受访对象同步移动中完成的采访———记者坐在出租车上,看着老霍熟练地按下打车软件的抢单键。老霍万万没想到,眼前这个小方屏上的小方块,让年过半百的他变成了“潮大叔”,并且小赚了一笔。 从上个月开始,老霍纳闷:自己开着空车拉不到生意,同公司小年轻的车内却人气颇旺。经过一番调查后,老霍在自己的那部“老三星”上装了快的打车软件。为了方便将进账的车费提现,从未网购过的老霍在儿子的指导下,将自己的银行卡同手机支付宝绑定。 没出一个礼拜,老霍购买了系统更加流畅的国产潮机———小米手机,实现了滴滴和快的两款打车软件的快速切换。为了赢得指尖上的抢单竞赛,多赚些打车补贴,老霍购买了上网宝,将车内的网络环境升级成3G。 移动互联改变了老一辈们的生活。当80后、90后开始习惯使用鼠标,在PC机上用拼音输入法逛论坛、聊QQ的时候,他们的父辈,由于很难跨越打字的鸿沟,无法便捷使用鼠标,而被PC互联网所“抛弃”。 随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诞生,“鼠标门槛”被逐渐淡化,移动互联网的大门向更多人敞开。于是许多的60后、50后被唤醒,直接用手指在平板电脑上网购,用微信在手机上语音聊天,终于顺利加入了移动互联大军。 洛仔:城市→乡村 “现在手机是我的最爱,台式电脑么,打大型游戏才用得到。”记者在汽车修理间见到洛仔的时候,他手里握着贴满“三叶草”的Iphone5,玩他最喜欢的天天酷跑游戏。 洛仔是宁波某汽车品牌4S店的维修工,这个来自广东阳江的90后,闲暇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拿着这部在宁波购买的手机,看粤语电视剧《食为奴》。跟随老乡来甬闯荡的他,每到过年回乡下老家,就给爸妈安装手机应用软件,向亲戚朋友们普及APP知识,还给家里安上了wifi网络。 一二线城市的用户处于信息最前沿,也是最先接触移动互联网的群体。在节假日期间,这一群体有很大部分回到老家。“我回家用手机淘宝给老妈买了新衣服,她很开心。”洛仔笑道,依靠手机网购的优惠,家里的年货置办也省了不少钱。 百度此前发布的移动趋势报告显示,全国有约2500万安卓用户从一二线城市返回三四线城市或农村过年,发生位置迁徙的安卓用户总量高达1.6亿。这些人中有30%会推荐或指导周围的人安装移动应用,平均每个人影响3.5个亲朋好友,平均每个人向他人推荐了12个应用软件。 春节期间的百度统计数据表现为,一二线城市的应用下载量下降,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应用下载量却明显提升。移动互联网打破了城乡之间的技术藩篱,拉近了两地的经济生活距离。 延伸阅读 对岸流行“智能爸妈” 台湾2013年“数位机会调查报告”和“50岁以上民众数位机会调查报告”显示,在超过50岁的人群中,有35%使用智能手机。同时,50岁到64岁的平板电脑使用率已经超过20岁到29岁的人群,移动上网成了台湾老爸老妈的生活时尚。 据媒体解读,“智能爸妈”在台湾的出现得力于社区大学开办的电脑课程,台湾社区大学的课程把不少已经70多岁的人带上了互联网。如何用手机拍照、如何通过LINE与亲友联络、如何用iPad看美剧,这些都成为老年人最时髦的课程,常开常满。 依托日益简化的智能手机操作流程,老年人学会了在手机上看新闻、打麻将、查询时刻表等。与年轻人酷爱网游不同,老年群体偏爱通过手机与亲朋好友分享笑话、故事、养生经验。 一家新加坡公司看中了此间的商机,并同公益相结合。他们通过公益团体回收二手iPhone,在上面安装开发的新程序,内容包括提醒吃药、照相记录生活、观看新闻、设定紧急联络电话等,给老年人免费使用。如手机闲置时间过长,软件会发讯息询问使用者的情况,如果没得到回复,手机会自动报警给家人的绑定号码。(余晓辰整理) 记者手记 “移”民让代沟越来越“微” 母亲50岁了,不得不用染发剂修饰岁月的痕迹。在一家三口的微信群里,她喜欢用“661”和“663”称呼我和父亲,这是我俩手机亲情网的号码。“661,下班了吗?”“663,报告现在方位。”母亲的唠叨从耳边传到了手机屏幕上,并让她乐此不疲。 给母亲安装手机应用软件、为她远程打车、帮她申请支付宝、教她用iPad的“抓屏”功能……母亲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我。母亲常常感慨,她年轻时也曾为准备职称考试的母亲彻夜辅导过。“技术反哺”,在每个时代“亲情上演”。 当我们整天谈论移动互联时代的“雨后春笋”时,很少人会意识到,对父辈们来说,微信、理财通、近场支付可能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刚学会发短信网站就火了,刚学会上网淘宝又火了,刚学会用智能手机微信又火了,刚学会看朋友圈打车软件又火了———尴尬的“微代沟”无处不在。 打车软件让老年人打不到车,就应该叫停吗?对于此类问题,我们能否换一个思路:企业能不能开发更多的老年人专属产品,儿女能不能教教父母APP怎么用。用道德捧杀科技大可不必,让一时掉队的人群共同进步,让爱消除“微代沟”,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应有的尽孝方式。(余晓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