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曲创作者涉足儿歌寥寥无几,多数出版社早已停止制作儿歌音像制品,家长们更热衷于在网上“淘”免费的儿歌……今年3月21日是第38个“世界儿歌日”。近年来,儿歌市场呈现“无人创作、无人出版、无人买单”的窘境。 儿歌创作市场萧条显现 儿歌是儿童文学中最古老也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这个产业如今却像一个迟暮的老人,行将就木。今年60岁的国务院津贴获得者、国家一级作曲家、词作家罗晓航,近30年来坚持儿歌创作,上千首儿歌作品装饰了不少人的童年酣梦。但随着曾经陪伴自己的良师益友陆续离世,儿歌创作领域的青黄不接,罗晓航感到孤单又忧心。 成立于1998年的红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社长助理王光辉表示,出版社里已有七八年没有制作出版过儿歌类的音像制品了。而成立于1989年的江西高校出版社虽然还在制作此类音像制品,但大多和教辅教材捆绑销售,不会单独制作儿歌盒带或光盘。 于是,创作者说“找不到接班人、后继无力”;出版商们说“没有人愿意为儿歌消费、赔不起钱”;家长说“实体店里没有好儿歌,不如网上选”———就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儿歌市场几乎“无人创作、无人出版、无人买单”的窘境也随之诞生。 市场冷清缘于成本高昂 对于儿歌市场的冷清和怪象,王光辉认为主要是原创环节有“硬伤”。他口中的原创环节不单单是指儿歌谱曲填词的创作过程,也包含了出版社的制作出版过程。在他看来,盗版音像制品的泛滥和互联网上种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是主要“祸首”。王光辉毫不避讳地说,出版社只会选择有市场购买意愿的产品进行投资,儿童歌曲显然不在此类。一方面,国内的消费者缺乏“使用文化产品就要支付版权费用”的观念;另一方面,互联网上大量可免费下载的资源,也改变了很大一批目标消费群体的购买意愿。 据江西高校出版社多媒体出版中心原副主任邵碧玉透露,儿歌从稿纸上的字符变成能被人传唱的歌曲,需要经历乐队、伴奏、演唱、剪辑等多道工序,其中人工费高得惊人。比如,儿歌演唱大多讲究“原生态”,但1到2岁的儿童歌手很难迅速把握住歌曲中想要表达的情感,需要反复录制才能成功,而录的时间越长,演唱方面的成本也越高。邵碧玉举例说,如果一张儿歌CD定价10元,按惯例半价卖给经销商后,出版社能回收5元资金,这5元资金中至少4元为成本;而这4元成本中,属于儿歌词曲创作者的酬劳最多5角,有的儿歌词曲创作者甚至只能“义务劳动”。 “昂贵的制作成本,压缩了出版社可支付给词曲创作者的酬劳空间。”王光辉表示,这势必打击音乐创作人的积极性,从事儿歌创作的音乐人会越来越少,儿歌作品的整体质量又会受到影响,引发的连锁反应将导致市场冷淡,相关专辑卖不出去,出版社就要赔钱;赔钱的次数多了,下一次出版社就会拒绝制作同类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