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记者站 陈光曙 俞 莉 本报记者 王量迪 春日的夜晚还略有寒气,但象山贤庠镇海墩村的文化礼堂里,气氛却格外热烈。 昨日晚,海墩村的文化礼堂里又传出欢快的伴奏音乐,十来位身着统一白色运动服的阿姨,踩着小碎步缓慢行进,整齐地跳着佳木斯舞步,后面还跟着几十名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起热情舞动,活力四射。 队伍的旁边,有一位阿姨拿着话筒在调整队形,她叫干玉娥,是她将佳木斯舞带到海墩村的。那十来位穿着白色运动服的阿姨来自上海,是干玉娥在上海的老伙伴。 一个滨海县城的小山村,缘何会吸引这么多的上海客人? 正在观看村民跳舞的海墩村书记贺贤全向我们道出了“秘密”:“干玉娥是原海墩村人,现在随丈夫定居上海,去年回乡看到村里新建成的文化礼堂,为了更好地帮助村民开展文化活动,干玉娥把上海的老伙伴们带到了山村,传授起佳木斯舞。” 在海墩村文化礼堂,记者看到,除了让村民进行歌舞演出和排练的礼堂,还有学堂、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艺术廊,可以供村民学习、锻炼、交流。 趁村民排练间隙,村书记贺贤全向记者坦言,曾经有段时间,村里的文化活动非常匮乏,村民务农或者打工回来就是打扑克牌、搓麻将;以前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美好品德也渐渐流失,几句不合就吵架、动手。“自从有了文化礼堂,这两年村里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我们通过这个载体,宣传能人、善人、好人,村民都以能上榜为荣,这样就把他们心中最淳朴的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美好品德激发了出来。”贺贤全说。 看到记者在采访,爽朗的干玉娥向记者夸起了海墩村的文化礼堂:“现在农村不仅生活条件好了,连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了。能在这么大的礼堂里跳舞、锻炼,上海人都羡慕不已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