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慧卿 黄合 余姚记者站 张伟 通讯员 张娅玲 四明山革命老区。连绵叠翠360平方公里大山。 密林翠竹间,高高地耸立着一座座铁塔,长长的电线勾勒出一道道美丽弧线,宛若歌颂光明的乐谱。 电,是照亮革命老区的“阳光”,照耀7.4万老区人民心中的梦想。 “你用电,我用心。”这6个字,成为镌刻在梁弄供电所60名工作人员心中的箴言。就像遍布山麓的郁郁竹林,他们扎根在这块红色的热土,为当地群众送去光明和敞亮。 2年半重建一个电网 所长手记: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不让老百姓有麻烦 今年春节期间,四明山区纷纷扬扬地下起大雪,不一会儿积雪就有近20厘米厚。 当地媒体打来电话,想随行采访梁弄供电所应急抢修现场。出人意料的是,所长邵天铭拒绝了:“今年冬天没有大规模停电,老区人民真正过了一个吉祥年。” 他告诉媒体,四明山区的电网升级改造已经全面完成。但他没有说,这个改造工程原计划5年完成,他们只用了2年半。 老区的电网,是一个长年的欠账。2011年以前,四明山区属于小水电自供区,依靠当地的小水电站发电。那时候,老区的电线杆最高不过10.5米,电线最小线径只有16平方毫米,基本上只够“点灯”,线路跳闸、触电保安器烧毁是家常便饭。添一个家电都是危险的事,更别说发展经济。 2001年,浙江省电力公司投资2000万元对四明山小水电自供区进行初步改造;2011年,四明山区正式并入国家电网。此后每年都进行电网改造,35千伏梨洲和大岚两个变电所各增容至1.6万千伏,变电容量翻了一番。主干道扩容了,但从国家电网连接到村入户的电网“最后一公里”仍然没有打通。 邵天铭说,最揪心的就是茶叶生产季。新茶上市只有个把月时间,茶叶价格一天一个样。可是往往几户人家的炒茶机一开,线路就跳闸,不到半天工夫,碧绿的新茶失了色,茶农的收入就大受影响。看到愁容满面的茶农,邵天铭和同事们心急如焚。邵天铭要求同事们在村里日夜值班,保证茶农到村口喊一嗓子,就能找到电工。但他心里清楚,这不是长久之计。他向余姚供电局的领导立下军令状:用五年时间打通“最后一公里”! 困难摆在面前。梁弄供电所辖区覆盖梁弄镇、四明山镇、大岚镇、鹿亭乡等4个乡镇,大多是相对分散的自然村,80%属于山区,最远的一户开车来回需要6个小时,下了车甚至还得步行2个小时才能到达。 更大的困难,来自山区的地形。在平原10分钟就能架起的一根柱子,在四明山区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所有的器具、装备、沙土,都需要人工翻山越岭进行“蚂蚁搬家”———这样的辛苦是以10倍计算的。 四明山供电服务站站长张建栋记得很清楚,2013年的一天,车子已经将20多根杆子运到平莲村附近的马路上,但是通往目的地的过程中根本没有路,看似就在附近的一个山头,却整整花了3天时间才完成了物资运输。“在水泥石子的重压之下,就连善于爬坡的毛驴,也会累得要跳崖罢工。” 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建设不能损害老百姓的利益。运输电线杆的途中,先把沿途的花木移走再种回去,有时运一根电线杆,要移上百棵花木;架铁塔,先和群众做好沟通,能少占点儿地尽可能少占,能靠边点儿尽可能靠边……工期再紧,工作再忙,邵天铭和同事们也要和群众做好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 2年半时间,四明山区共投入7000多万元资金,重新铺设高低压400多公里,几乎重建了一个电网———仅2013年梁弄供电所增容、布点配变达65台,共计增加容量8375千伏安。在这2年半时间里,梁弄供电所的汉子们,基本没有休过一个双休日。 有了可靠稳定的供电系统,马年春节,站所工作人员没有接到村民因断电打来的求助电话,第一次坐下来好好和家里人吃了顿年夜饭。老区的群众也安享了一个没有停电的冬天。 “群众没有麻烦,是我们提供的最好的服务。”邵天铭笑得格外舒心,他说,终于还了“旧账”,给老区人民有个交代了。 服务零距离 所长工作手记:把群众当亲人,把服务做在前面 去年11月,山区进入秋冬雨雪季。按照防止雨雪灾害的应急预案,梁弄供电所的职工走入深山,巡查线路。【下转A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