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图片。
|
自从我进入一力阻尼器公司以来,一直是在技术部负责气弹簧这一部分,具体负责气弹簧图纸、工艺方面的工作。新产品的样品制作我偶尔会参与,但气弹簧常规产品的打样,技术部里配备有专门的制作人员。按照公司运作的模式,产品打样和出生产图纸是由不同人员完成的。 从去年7月下旬开始,我们公司的应总有了新的想法,决定常规气弹簧样品的制作也划到我这一块。为了慎重起见,在宣布这一决定之前,应总还召集了我们技术部的负责人和员工,就此事专门进行了座谈,很中肯地说明了其中的利弊关系,目的是让我们这些技术人员能从现场样品制作开始,更深入地了解产品的结构、装配工艺等,同时在样品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随时加以改善提高。另外,这样做还可以节省人力资源成本。经过细致的讨论后,应总最后就此事做了决定,安排我接手常规气弹簧的样品制作。为了让我能有个适应的过程,特意安排了半个月的缓冲期,让原来负责打样的同事协助,不清楚的地方加以指导。 对我来说,进入公司已经快三年了,对气弹簧产品的结构、工艺等都已经十分了解,但真正要接过这一样品制作任务,说句实话,心里也确实没底。因为平时总是看着别人在装配,自己从来没有完完整整地装配过,但想到应总说的也是事实,技术人员如果不去生产现场实际操作过,整天面对着电脑出图,难免有些纸上谈兵的意味。我感到,接受这项任务,既是一种挑战,但更是一种机遇。 为了能胜任这一工作,从应总宣布决定的第二天开始,只要完成了手头的图纸等事项,我马上就跑到车间去,对每一道工序都仔细地再看一遍,实地观察同事的操作,这样可以有个感性认识,有时我还会自己现场操作一下。对于一些不明白的地方,虚心向同事请教,我深知,对于具体的工序,操作这道工序的同事,其实可以称之为专家。通过几天的实地观察和操作,使我感受颇深,真正是近距离地接触气弹簧,将电脑上的图纸模型变成了实物,有了极大的成就感。 接下来就是制作样品。我还十分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打样的经历,可以说是“十分费劲”。从计算各配件的尺寸开始,再到仓库找配件,就花了很长时间,简直是“一头雾水”。最后,我还是在原先专门负责打样的师傅指导下,将零部件配齐。 将所有配件拿到生产现场后,我决定自己动手操作。装配过程可以说是“手忙脚乱”。平日里看着同事按每一道工序操作,觉得十分简单,可等到自己实际装配时,可以说是笨手笨脚,手里的配件和工具等,就像是一个个顽皮的孩子,根本就不听自己的使唤,心里总是处于“干着急”的状态,尽管装配时不需要太用力,但头上还是冒出了许多汗珠。最后,在师傅和同事的帮助下,我终于完成了零部件的组装工作,在后续的充气工序中,我的师傅看我实在是太“费劲”了,主动帮助我完成了这道工序,这样,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我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样品制作。 尽管这第一次样品制作过程十分吃力,我还是暗暗地下定决心,给自己鼓励,一定要胜任打样这项工作。这样,在接下来的打样过程中,我吸取第一次打样的教训,装配时对照着工艺卡片,按部就班地操作,不会的地方,随时随地向同事请教,如此一来,操作也顺手了很多。每一次打样结束后,我都要做一个总结,将容易出错误的地方加以归纳,避免下次重犯类似的错误,而且还将这些容易犯错误的地方,标记到工艺卡中,这样可以让那些新员工不再重犯我的老错误。这样一来,我渐渐有了一种“熟悉”的感觉,慢慢发现自己的手变得巧了起来,那些配件也似乎跟自己更加“亲近”了,经过多次实践之后,制作样品的速度也快了许多。 在这期间发生的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那是在我刚学打样的第二周,我使用钢管下料的仪表车时,因为前面同事的使用时将其中的夹头由原来的Φ22换成了Φ15,当时我要换回成Φ22,在我按照同事同样的方式换好夹头后,钢管总是夹不紧,试图调整,但总是失败,最后不得不请教了一位老师傅,这位老师傅只是简单地调整了一下后面的锁紧螺母,马上就搞定了。 现在,我正式接手样品制作这项工作已经快半年了,公司里各种型号的气弹簧样品都做过,对每一类型的样品制作都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同时,自己制作的样品经客户确认后,在出正式的生产图纸时,也感觉轻松了许多,因为自己有过亲自制作样品的经历,这样对其中的每一个要点都了如指掌,特别是其中的关键点更是能恰当把握,使得批量生产时,质量更有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