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国内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4月0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远坚守百姓这块阵地

———记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

  朱彦夫在接受媒体采访(3月18日摄)。(新华社发)

  那一年,他只有18岁。

  抗美援朝的一次激战后,他成了整个连里唯一的生者,睁开双眼那一刻,他发现自己的双手双脚与左眼已永远失去。

  ……

  那一天,村里全部8名党员齐刷刷举起了手。

  25岁的他成了乡亲们的“带头人”,开山劈岭、治山改水……没有手的他,用心把百姓的事情一件件做实,没有脚的他,带领百姓硬是走出一条脱贫新路。

  ……

  朱彦夫,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很多人眼里他是一个传奇,但他说:“我这个条件只能是一个字:拼!为百姓,就是守住阵地!”

  上 阵

  “胡闹!”一个清冷的早晨,张家泉村推选支书会议上,上级领导刘书记拍案而起,“咱有胳膊有腿的不去干,偏偏要一位特残功臣去替大伙儿挑这个担子!不行!绝对不行!”

  “俺大叔是人民功臣,要说威信,他最高。这样的人当支书,俺服气!”

  “他不吃老本还立新功,一门心思地给大伙办好事。”

  ……

  大家讨论着,坐在一旁的朱彦夫早已百感交集。

  上世纪50年代的张家泉村,笼罩在一片贫困之中。地处沂蒙山腹地,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山河依旧、贫困依旧,村民们仍连糊口的地瓜干都吃不饱。

  饥饿的滋味,朱彦夫尤其能体会。10岁父亲去世,他跟在母亲背后要饭。14岁参军,他第一次穿上了鞋子和棉衣……

  战争是残酷的磨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上百次战斗后,朱彦夫遍体鳞伤,断臂残肢的他也失去了作为健全人的权利。

  终于,本可以在荣军院里“养”一辈子的朱彦夫,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回到那个自己学会走路的地方。

  自己吃饭、上假肢、刮胡子、划火柴……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事,对朱彦夫而言,件件都需要千锤百炼,他不断向正常人“靠拢”着。抱着“能给乡亲们记个工分也行”的念头,他还拿起一本《学习小字典》,自学文化知识。

  学了文化让朱彦夫深感有文化是多么重要。于是,总琢磨着能为乡亲们办点事的他,把全部积蓄拿出来,托老战友买来了200多册书,在自家开了一间小图书馆。

  刚开始几天新鲜,前来借书的人络绎不绝,但没几天就门庭冷落了,因为大多数乡亲不识字,怎么读书?

  于是朱彦夫决定———办夜校,这想法立刻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支持。

  从此以后,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寒地冻,朱彦夫每天拄着双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雷打不动出现在距家2里多外的课堂上。在2年多的时间里,100多名学生从夜校走出,成为张家泉村建设时期的中坚力量。

  “我看这样吧,咱们就来个一锤定音,举手表决吧!”支书推选会议仍在进行,刘书记最终决定。

  话音刚落,村里全部8名党员齐刷刷举起了手。

  对党的决定从不皱眉头一下。朱彦夫站上了这班岗,一站就是整整25载……

  冲 锋

  山里的冬天格外冷。那一天更是大雪纷飞、滴水成冰。

  村里所有的壮劳力集中在了龙王庙旁,大家正在打村里的第一口井。

  出水了!出水了!

  刚被抬回家的朱彦夫,一瘸一拐走进了近10米深的井下,不停挥动着残臂,指挥着大家。

  好不容易换班时间到了,一阵忙活的朱彦夫想卸掉假肢休息一会儿,却发现怎么也卸不下来。

  原来,打井溅起的泥水,加上腿上冒出的汗气,混合了断肢创面上磨出的血水,生生把假肢和断肢冻在了一起。

  乡亲们流泪了。一位老人跑过来,抱起朱彦夫的双腿放在自己胸膛上,老泪纵横地说:“你回家不行吗?你坐在炕头上,我们来回跑,给你说道说道。求求你,听俺这一次。”

  “要是真长到一块,我还求之不得呢。”朱彦夫笑着安慰老人。

  一口井,两口井,三口井……在朱彦夫的带领下,张家泉村彻底告别了大老远去别村打水、缺水灌溉的历史。

  干过村支书的人都知道这是个啥“活儿”。进得百家门,说得百家话,办得百家事,对正常人来说这都需要相当的体力,相当的付出,何况是朱彦夫这样特残的身体。

  张家泉村,山多地少,看村子的全貌、勘察工程等,经常需要爬山。

  朱彦夫爬山是真的“爬”,拄着拐杖走不动了,就干脆卸掉假肢,绑在脖上,跪着往上爬,而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他经常是在夜里偷偷地爬,有时下山干脆骨碌下来,鼻青脸肿、满身血印是家常便饭。

  如果说朱彦夫充满干劲、不畏艰苦感召着乡亲们跟着他干,更让大家信服的则是他大胆的想法、超前的思维。

  在山沟里刨食,张家泉村世世代代如此。地里几条大沟纵横,土地错落不堪,尤其是最大的赶牛沟,常年洪水冲刷,沟里乱石如阵,寸草难生。

  朱彦夫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填沟,但不是简单地填,是先用石头把沟蓬起来,水可以从下面流,上面垫土成田,与两边的农田相连,旱了能灌溉,涝了还能排洪。

  说干就干,朱彦夫是军人个性。几条大沟终于填平,村里一下多出几十亩地,当年粮食产量一下增加了四分之一。

  水有了、地有了、粮食有了,朱彦夫又开始想方设法让大伙儿收入多点,他号召成立了副业社,铁匠社、木工社、米皮社、馍馍社等;他还带着大家在山上种起了苹果树、花椒树,称这是给山“穿衣戴帽”,这在当时的山沟沟里,可都是新鲜事儿。

  在朱彦夫的带领下,村里面貌翻天覆地,张家泉村在县里第一个有了拖拉机;第一个通了电;人均收入实现了全镇第一……一个多年的落后村成了先进村,因为贫穷多年没娶进媳妇的小村庄一年就迎来了10个新娘。

  垂 范

  大女儿向华终于要出嫁了,可当爸妈的谁都不让告诉,连嫁妆的事儿也从不提。出嫁这么大的事都“偷偷摸摸”,向华委屈地哭了。

  原来,正值村里打井的关键时刻,朱彦夫已经把自己的残废金全都贡献了出来,实在拿不出钱来,他怕乡亲们知道送来礼钱。

  这个秘密还是让邻居家的张大娘知道了,从小看大的闺女,按当地的风俗,大娘拿出了自己的钱。

  “不行!”朱彦夫的拐杖敲得噔噔响。

  很多年后的今天,儿女们对父亲的这一动作仍然印象深刻。村里大娘给掰的玉米不能要;六个孩子结婚全不摆宴席、不收一分礼钱;去村外看病,坚决不要车不麻烦组织……

  有老乡问,这些事儿实在不算啥,老朱你咋就那么倔?朱彦夫的声音高了八度:“我家有特等残疾,但不允许有特等公民。要不我哪有脸管别人?咱的话还有什么说服力?”

  论抠门,朱彦夫算头一个,但论大方,他也数第一。

  朱彦夫的妻子陈希永,娘家在海边日照。有一年回娘家,陈希永用小车推回了两筐咸鱼。朱彦夫一看,兴高采烈地说:“这可是稀罕物,快过中秋节了,给大伙每家送几条去。”陈希永也赞成。

  按大小搭配分份,挨家挨户送去,好不容易坐下准备吃饭,算来算去,发现还有一户没送到。于是,陈希永把仅剩四条咸鱼中的三条拿走了。

  祖孙九人,围着一条小咸鱼,你推我让地过了中秋节。

  说起朱彦夫帮助人的故事,村里的百姓说也说不完:

  蔡光生有心脏病,家里穷治不起,朱彦夫每月从残废金中拿出一大半给他买药治病;

  苗有才子女多,家里就他一人干活,有一年断了粮,朱彦夫立刻拿出家里有限的粮食接济他,渡过难关;

  王忠兰得了肝病,朱彦夫让妻子做好饭菜送到她家,经常连碗都留下了;

  ……

  “我是村支书,村里的事,就是我的事。”虽然口头上不说,朱彦夫心里明白,家人对他的付出很多很多,尤其是妻子。

  从嫁给朱彦夫起,妻子就把自己当成了朱彦夫的“手”和“脚”,精心照料帮助着丈夫。因为肚子受过伤,朱彦夫夜里经常急着上厕所,顾不上装假肢,陈希永就背他去,有时背不动,就喝两口白酒,趁着酒劲儿背。

  坚 守

  250高地,每一次回忆自己的故事,朱彦夫都会从这里讲起,这是他和连里30多名战士像钉子一样死守到底的地方。

  第一天,还剩19人。

  第二天,还剩6人。

  第三天,仅剩1人。

  ……

  这份坚守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高地,一份神圣又沉甸甸的使命。

  如今,朱彦夫已经走进人生第81个年头,旧伤新病倍加折磨着这位坚韧的老人,但他的腰板依然挺直,用残臂敬出的军礼依旧标准。他是一名永远的战士,是一座山,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告别村支书岗位后,朱彦夫没有停歇,也不会停歇。他以残臂夹笔,写下了总计超过50万字的两部自传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

  这就是朱彦夫,永远将生命定格在最壮美的极限深处,一言一语中,人们感受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人活着,就得奋斗;奋斗着,就是幸福;奋斗不止,幸福不断!”

  “用自己的微弱的光温,把这块土地搞得好一些,让广大群众能吃得上、穿得上,能过上温饱的日子,这也是我对广大群众的一种报答吧。有一种感恩的想法。”

  “清正廉洁不是一项荣誉,也不是做给谁看的。要通过务实勤干、埋头苦干,让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

  穿越时空,这些话依旧滚烫。国家、百姓,是他永远的坚守。

  (新华社济南3月31日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