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静雅 “我以为只是孩子性格内向一些,不爱和人说话而已,多带他出去走走就好了,做梦也没想到,他患的是自闭症。” “同龄的孩子都说话很流利了,他才只会叫妈妈,我也怀疑孩子是不是有什么毛病,可我婆婆说我丈夫说话也很晚,上幼儿园后,孩子运动能力很差,老师说小孩子之间能力有差距是正常现象,我也没有在意。没想到孩子得的是自闭症,就这样被耽搁了。” …… 日前,记者采访了十多位自闭症患儿家长,有一半的家长后悔发现孩子患有自闭症太晚,以致错过了孩子的最佳康复和教育期。来自宁波星宝自闭症家庭援助中心的调查也显示,有相当一部分自闭症患儿被确诊时,已经超过6岁了。 6周岁前是最佳康教期 自闭症也叫孤独症,通常在孩子三岁以内起病,具体病因目前尚不明确。目前,还没有治疗自闭症的特效药和特效方法,唯一的方法就是终生康复教育,使患者在不断的康教中病情得到改善、能力得到提高。如果在6岁之前对自闭症患儿进行系统康复教育,可最大程度改善病情,部分自闭症患儿的认知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技巧可以接近正常人水平。相反,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康复教育,许多自闭症患儿将会成为精神病人。 实践也证明自闭症患儿病情被确诊得越早、康教训练进行得越早,康教效果就越好。获得2012年度“最美宁波人”提名奖的冯东,在女儿妮妮3岁时,就发现她患有自闭症,并及时对她进行系统康教,目前妮妮在我市一所普通小学随班就读。 幼儿园老师可通过观察发现异常情况 “我非常感激我女儿幼儿园的两位老师,是他们提醒我们关注孩子的情况。要不然,我们可能会错过孩子的最佳康教期。”冯东说,2005年9月1日,他送妮妮进了幼儿园。半个月后,两位幼儿园老师告诉他妮妮可能患有自闭症。 冯东夫妇第二天就带女儿到医院去诊断,并很快确诊她患有自闭症。 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每位自闭症患儿家长都像冯东一样幸运地遇到了仔细观察且敢于直言的老师。 一些幼儿园老师发现个别孩子说话口齿不清晰、不爱搭理别人、走路喜欢抓大人衣角,以为只是孩子能力较差而已。有的幼儿园老师虽然发现一些孩子有自闭症倾向,但怕万一孩子最终确诊不是自闭症患者反而惹得家长不开心,就未向家长如实说出自己的想法。 市妇联建议对幼儿进行自闭症筛查 日前,市妇联完成了一个关于自闭症孩子的调研报告。该报告呼吁我市完善自闭症儿童筛查和早期干预工作,建议市卫生局、市残联单位等分批对全市基层医生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自闭症的有关知识,能够在工作中根据自闭症儿童的表现,对幼儿进行自闭症筛查,初步判定其患有自闭症后,督促家长及时到专科门诊去诊断;建议市教育局、市残联等单位向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宣传自闭症儿童早期表现、自闭症的危害和自闭症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使幼儿园老师和幼儿家长通过日常观察,发现孩子的自闭症特征,及时送孩子到专科门诊诊断。 据自闭症研究专家介绍,自闭症患儿普遍存在社会交往障碍、言语交流缺陷、兴趣狭窄、行为刻板等特征。他们的认知发展多不平衡,有的对音乐、机械记忆、计算能力相对较好甚至超常。多数自闭症患儿语言发育落后,常常在两三岁时仍不会说话。虽然有部分患儿具备语言能力,但是缺乏交流性,他们或重复刻板语言,或自言自语。由于自闭症患儿信息摄入或输出有障碍,目光不敢和他人对视,他们对一些声音很敏感,对一些声音不敏感,有时对他们说的话充耳不闻,但当远方传来摩托车驶过的声音,会吓得跑掉……专家建议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上特征,尽快到专科门诊去诊断。 自闭症患儿也叫“星星的孩子”,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不聋,却对声响充耳不闻;他们不盲,却对周围的人与物视而不见……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明天是第七个“世界自闭症日”,本报推出一组“关注自闭症患儿”的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