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来临,青团、五色果子成为市民置办祭品的首选。 (张正伟 摄) |
春阳一片,万木葱茏。清明来临前,宁波人的后厨开始忙碌起来,勤劳而虔诚的家庭主妇“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为即将到来的祭祀准备最重要的一道祭品———青团。 现在,人们大可不必那么颇费周折地采艾、制团,但青团承载的习俗功能没有流逝,倒是随着生活的进步,青团成了人们时令尝新的首选,也让青团这个独具江南特色的糕点在日复一日的“见面”中,表达着亲情,传承着文化,历久弥新。 这块糕 此物最思人 “今年青团多少钱一个?”“‘五色礼盒’一盒多少钱?”这几日,南塘老街上的老字号店铺“赵大有”人来人往,煞是热闹,市民正在为清明的祭祀扫墓购买祭品。 “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这首《吴门竹枝词》写的是苏浙人寒食、清明时节吃冷食青团,并用红藕、青团祭祀祖先的场景。宁波人当然不会例外,每到清明,总会挑选青团、绿豆糕、松仁糕等具有特色的糕点,隆重祭祀。 在林林总总的祭品中,青团“领衔”的“五色礼盒”名声最响。“青色寓意平步青云;黄色表示财运旺;松仁糕意味着芝麻开花节节高;子孙连环糕不用说,肯定是祈求多子多孙了。”一位住在高塘新村的老辈人告诉记者。 古时,青团、豆酥糖这些糕点是人们最亲近的生活陪伴,自然也就将其作为最珍贵、神圣的礼品,与先人共享。 虽然千年时间一瞬而过,但青团所携带的文化“基因”在生活的荡漾中更加丰富、绵长。清明时节人们争相购买就说明了这点。“这些天是青团销售最旺的时候,一天可以卖出近一万盒。”“赵大有”负责人陈红云告诉记者,好多在上海、台湾生活、工作的宁波人会在清明前后通过网络订购青团。 奉化溪口是台湾游客来宁波旅游的首选之地,据介绍,近段时间,不少台湾游客一到溪口就打听青团哪里有售,一买就是10多盒。“好多人买了带回家,尝一尝青团,让家人重温故乡的味道。” 这份香 飞入寻常百姓家 天然艾草汁制成的青团,蒸熟后微微带点暗色,吃起来有股淡淡的青涩味。许多外地人初尝青团,会有怯怯的抵触,但苏浙人却视为珍馐,成为家家户户春季里的家常便饭。 “绿绿松软的皮儿,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有一点儿黏,却不粘牙齿,再加上清甜的豆沙,入口即溶,简直让人停不了口。”热门网站上的留言说明,青团并不是“老掉牙”的过气食品,作为一种时令“小清新”,年轻人正对它“顶礼膜拜”。 “我每天都来买两盒回家,早上蒸给小孩吃。”在三江超市锦城店,吴奶奶告诉记者,她经常买青团给家人吃。在M6江南一品店,营业员不时地给青团柜台补货。“江北的、象山的,宁波各地的青团都有销售,是这个季节最畅销的糕点。” 随着祭品色彩渐淡,青团正作为特色美食走向苏浙之外的市场。陈红云告诉记者,北京“宁波名品中心”开业后,公司推出的青团、绿豆糕等宁波特色糕点正被北京、河南、四川等地的消费者接受。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退去了冬天的污浊,实现了由阴到阳的转化。青团,取材春季,又以天然方法制作,受到人们的追捧不足为奇。如今在宁波,青团不但成为市民的日常食品,也成为了酒店、宾馆的“座上宾”,在宁波的外籍人士经常可在波特曼、香格里拉尝到正宗的宁波青团、麻糍。 这道艺 盼为传承谱新篇 艾草洗净用水焯一下,然后加水,搅碎做成艾汁;糯米粉调好,加入艾草汁和成面团,包入豆沙馅……“赵大有”的工厂里,还保留着最“原始”的青团制作法。 “青团制作看上去工序不多,但只有传统原料和方法做出来的才最香。”58岁的戎师傅做青团几十年,和粉、加水,包馅,在心里有一套成熟的诀窍,“只有依法而行,做出来的青团才会口感绵软细腻,不粘牙。” 但现在有了机器,真正按传统方法制作的已经越来越少。“我们尽量保持传统,同时加入现代工艺。”陈红云说,像和粉、蒸团这些特别需要掌握“火候”的工序,他们是让有经验的老师傅把关。“我们在鄞州、慈溪设立了艾草种植大棚,里面的环境最大可能接近天然,以保持艾草独有的色、香、味。” 但最让人担心的还是老手艺的传承。“我们厂里三位制作宁波青团的老师傅想找几个年轻人传承手艺,但响应者寥寥。”陈红云告诉记者,其他的食品厂也面临着老技艺断档的困境。“机器生产代替了传统制作,好多老师傅转行了。” 点金 重提宁波汤圆 这是个吃青团的时节,说起宁波汤圆,似有跑题之嫌,却有重提之必要。 汤圆作为宁波的传统糕点,形成了独有的地方特色,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却为他人做了“嫁衣”,没有形成品牌效应。青团“走出去”,似也有同样的困境。 宁波汤圆为什么令外人艳羡,不外乎其纯手工制作,独特的猪油芝麻馅。但在生产中,又有几家企业坚持传统?倒是让外地企业鱼目混珠,坏了名声。 许多人或许青团吃得不多,但从文字和老师傅的讲述中,传统工艺制作的宁波青团让人垂涎不已。所以,相关部门和业内人士要有传承意识,保留住宁波青团的传统工艺,尽量使人才不断档、手艺不流失。这样,面对“李鬼”时,消费者才能一眼就识别出宁波标识。 宁波汤圆生产企业众多,但是这么多年没有形成一个领军者,在与外地品牌的竞争中屡屡败阵。 传统食品抵抗市场冲击的能力相对薄弱,宁波青团要尽快发展起一两家规模企业,争取在行业中的话语权,从而带动同城企业共同发展。 此外,宁波青团要将“老字号”品牌的影响力与新的推广方式结合起来,做好市场开拓。“老字号”经历过岁月的历练,虽然中老年消费者对之有一种天然的信任与亲近,但面对年轻人挑剔的味蕾,我们要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做好青团的促销。这样可以让宁波青团更快在外地地打响品牌,站稳脚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国人共同的“舌尖味道”,宁波青团只要有足够的“老底子”和“新文化”,终有屌丝逆袭的那一天。 (记者 张正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