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达 万物生长,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但它不是旅游节,不是购物节,更不是娱乐节。作为传统节日和法定假日,清明节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日,不可随意挪用和侵占。 清明扫墓源于春秋战国,盛于隋唐。据文献记载,每到清明时节,“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扫墓途中,诗人杜牧触景生情,吟出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千古绝唱。如今,扫墓习俗依旧。每到清明,政府部门如临春运,增加运力,疏通道路,搞好服务;人们携带祭品汇集在先祖的墓前,形成一支颇为壮观的扫墓大军;政府组织的公祭革命先烈活动,更是寄托着人们的无限哀思和怀念。 为什么清明扫墓的习俗历经数千年而不绝?笔者以为,因其契合了人们的多重情感诉求: 寻根归宗。站在祖墓前,很多人可能会想:自己与先辈血脉相连,身体中流淌着先人的血。无论你是否见过安眠在墓地中的他(她),无论你现在漂泊在何方,追根溯源,你的根在这里。就普通人来说,一个无墓可扫或从不扫墓的人,犹如孤独、无根的浮萍,没有认同感与归属感。 感恩行孝。对先辈的感恩行孝之心不仅要体现在其生前,还要延续到其死后。清明时节,将先辈特别是父母的坟茔清理打扫洁净,摆上祭品,拜上三拜,就是敦亲睦族、感恩行孝的具体体现。 家人团圆。清明扫墓也是家族、家人团圆的日子。通过扫墓相聚相亲,促进家族、家人的和睦和谐。一般来说,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当父母健在时,春节回家团圆是必须的。父母一旦仙逝,大家不再,兄弟姐妹的相聚就成为一件奢事。唯有清明在父母的坟头,兄弟姐妹及子孙后代又会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 净化灵魂。每当站在父母的坟前,记忆的窗口就会被打开,父母生前的教诲清晰地展示在眼前。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为父母争光,不让父母坍台,是每个人不敢懈怠、努力前行的原动力。就像我,每次扫墓回来,总是默默地告诫自己,切不可做出愧对祖宗、愧对父母的事。 总之,清明扫墓,缅怀先辈,启迪后人,益处多多。请问:你去扫墓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