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宁波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4月14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37万居民的文化使者

江东图书馆团队:书香送到千万家

  本报记者 黄合 江东记者站 张绘薇 杨磊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不到9年时间,完成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身,成功升格国家一级图书馆;

  不到9年时间,其力推的“十分钟阅读文化圈”,把书香送到千家万户,让37万江东人口可以方便地享受到文化资源……

  近日,在“江东先锋大家学”主题报告会上,江东区图书馆团队立足岗位、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引发台下数百名党员干部的共鸣和深思。

  默默无闻却从不甘寂寞。在这群图书馆人心中,刻着丁玲说过的一句名言:“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21天,从“陋室”到开馆

  不服输女汉子捂热“冷板凳”

  “公共图书馆是什么?它和新华书店有什么差别?”馆长鲍未萍至今记得,9年前到波波城小区做阅读推广时,台下居民迷茫的眼神。

  当时,宁波正在创建文明城市,各区拥有独立的公共图书馆正是其中的一个指标。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每上万人口就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但在拥有30余万人口的江东区,却没有一个独立公共图书馆。

  “建设公共图书馆,为的是潜移默化中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是一支‘潜力股’。”怀揣着这样的信念,在铸坊街68号一个漏水没电的旧礼堂,鲍未萍开始勾勒江东第一个区级公共图书馆的蓝图。

  门禁电脑,一样一样挑;桌椅板凳,一家一家厂家跑;墙体粉刷,每个角落细节去跟进;上万本书,一本一本贴磁条……硬件条件不佳,却丝毫没有影响这个团队的前进步伐。“有机会要上,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鲍未萍带领的团队身上,就有这么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白天一门心思扑在工地上,晚上通宵准备材料递交审批;没有服务用车和补贴,就开着自己的车到处张罗;一箱箱几十公斤的书等着上架,5个女人自个儿扛着爬上爬下……看着被沉甸甸的书籍压得变形、边跑边冒烟的运书车,共建的官兵小伙不禁感叹:“你们都是女汉子!”

  衔来泥草做新巢。仅仅21天,该团队就完成了近1500平方米图书馆的装修,26个类别近5万册图书的购置安放。2005年5月25日,江东区图书馆正式开馆,实现了当年创建、当年开放、当年达到全国三级公共图书馆标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刷条形码、图书上架、维持秩序……看着图书馆里每天稳中有升的人流量,鲍未萍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但不为人所知的是,女汉子们落下了手患,有时就连矿泉水瓶盖都拧不开。

  从图书流动点到自助“一卡通”

  打造“百姓身边的图书馆”

  “如果我们学校也有那么多书,那该多好!”2006年,仇毕小学的外来务工子女在江东图书馆参观,他们眼神中对书本的渴望,让鲍未萍心头一紧。

  打造“百姓身边的图书馆”,是每一个图书馆人思考的问题。能不能让呆在馆里不动的图书“活”起来,让更多人更便捷地借阅到心仪的书?

  几个月后,第一个图书流动点,正式在仇毕小学挂牌。年轻馆员胡桂桂、徐瑜所在的文化信息宣传小分队经常背着投影仪,挨个到外来务工子弟学校给孩子播放教育图书资源。

  只有扎根群众、服务群众,图书馆才能有生命。

  2008年,趁着全市图书馆联网的契机,江东图书馆再次“抢”到了图书资源向辖区街道、社区、企业、楼宇拓展的机会———只要一张借阅卡,居民就可以在家门口附近的社区图书馆里,实现全大市图书“通借通还”的“一卡通”。

  那一年,鲍未萍几乎把办公室安在了一线。炎炎夏日,她领着馆员实地走访,与社区居民聊设想,向文化干部问情况,就馆舍位置、面积等硬件进行综合分析———3个月里,她跑遍了江东7个街道70余个社区。

  每个社区配备8台电脑,每个街道配备10台电脑,新“加盟”的62家社区、街道图书馆覆盖标准化电子阅览室———2012年,在鲍未萍的努力争取下,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首次入选江东区年度十大民生实事工程。

  自此,区级图书馆内安装自助借还图书设备,开通全市首家新型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15万册图书被纳入智能化管理系统,投用两个24小时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十分钟阅读文化圈”的构想,一步步从梦想变成事实。

  日月星辰图书馆,借阅册数16795册,借阅人次5286人;华光城社区图书馆,借阅册数21550册,借阅人次4889人……光去年一年,50多万册图书通过100多个分馆网点实现流动。图书在手手相传中,书香绵延。

  你点书,我买单

  为读者需求“上下求索”

  爱“折腾”、有创意、不怕累,这是这群图书馆人对自己的评价。

  可以说,每一次的“自我加压”,都是整个团队沉到基层,一个个网点进行需求调研,在有限的经费里作出的无限可能。

  2009年,“你点书,我买单”服务正式推出。无论你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务工人员,只需要填写相关表格,列出书目及阅读理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会按单采购,然后充实到书库之中。由于充分尊重了读者的意愿,馆内的新书深受读者喜爱,图书馆的藏书变得更合理和实用。

  在和丰创意广场分馆,聚集着许多上进好学的年轻人,高科技的、文化的、创意的、物流的……细分的读书需求被记录在案。负责搜集图书的馆员俞丽霞天天往新华书店跑,有些读者需要的图书版本较早,她就去旧书市场淘,或者干脆注册该出版社的特约会员,网上下单购买。

  在江东图书馆人心中,读者的需求,就是自己上下求索、不断创新的原动力。

  期刊分类外送流通、“红领巾”阅读天使团队打造、社区居民记忆库工程建设、总分馆阅读推广联动机制……几乎每隔一段时间,这个团队就会诞生一个新想法,为读者带去更多更好的服务。2013年,一座外形酷似ATM机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首次出现在江东世纪东方广场,与区级公共图书馆、街道社区的一体化图书室实现资源共享,方便市民随时随地借还。

  “我觉得每一天都特别充实,从未感到过寂寞。”团队技术员沈光明说。“80后”馆员吴娜说,只要每次看到读者满意的笑容,内心就好像被感染了一分快乐。

  “大伙并没有多么高尚的道德追求,只是单纯觉得,要对得起这一行当,对得起成千上万的读者。”鲍未萍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