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4月1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魂兮归来

———记甬籍抗日飞虎队英雄周训典

周维平(坐轮椅)夫妇在周训典像前

周训典

周维平夫妇和陈纳德将军的孙女卡洛韦(左二)等人在一起

周训典战友王志平介绍周训典事迹

  

  赵淑萍

  1948年12月16日上午11时,一架飞机绕着天封塔盘旋。飞机越飞越低,发动声越来越大,人们围聚过来,抬头观望。地上的人几乎能清晰地看到飞机上的驾驶员。这时,一个沉甸甸的筐子从飞机上投下来,筐子上还拖着一顶降落伞。

  那一年,萧群担任新四军江南武工队队长,从事地下工作,在大沙泥街,亲眼目睹了这一幕。

  那是一筐新鲜的橘子,里面还有一封家书。原来是周家老二执行任务路过,不能停留,就空投橘子来孝顺父母。看完信后,捡到橘子的人恍然大悟,最后,橘子和家书如愿到达了周家。

  2014年3月31日,两鬓斑白的宁波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萧群,和几位同仁一起来到同泰嘉陵人文陵园,应邀出席抗日空军英雄周训典纪念馆开馆典礼。“原来,当年的飞行员就是他!”说这句话时,历史的指针,已经走过66个春秋。

  他,周训典,英勇抗战,曾在一年中击落日机2架,炸毁停落在地面的日机40架和军车23辆。

  他,抗战中经历71次战斗,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他,曾获得各类奖章、勋章13枚。其中有一、三等光荣复兴勋章,一、二、三等宣威奖章、彤弓奖章、银鹫奖章和飞行十字奖章。其中,飞行十字奖章是以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名义授予的,能获此殊荣的人极少。

  他,亲自驾机护送过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他,曾主动请缨,担负起支援青藏公路建设和开辟西北航线的重任。踏上教学岗位后,他又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代飞行员。“文革”中,他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活活打死,享年49岁。

  魂兮归来!陵园内,英雄的铜像栩栩如生。白墙黑瓦的纪念馆,里面展示着英雄的生平事迹、战绩战功及珍贵实物。纪念亭内,“勿忘历史”四个字赫然醒目,芳草细雨,寂寂无声。一位英姿逼人、胸前满是勋章、奖章的英雄,穿过尘封的岁月,立在了家乡父老面前。

  只有回国后英勇作战,才能使祖国从日寇的铁蹄下解放出来,重振雄风。祖国强大了,才有我们的人格和尊严,才能挺起腰杆做人。

  ———摘自《精忠志·周训典心语》 

  英勇抗战 功勋卓著

  1921年10月26日,周训典出生在大沙泥街翰林第的一座旧式民居里。父亲和叔父曾合开一家成衣铺,一家人勤俭度日,虽家境贫寒,父亲没有放松对子女的教育。周训典读过5年私塾,后在翰香小学就读。小学毕业后又先后在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上海中国中学、浙东中学就读。

  1937年8月的一天,日寇的一颗重磅炸弹落在大沙泥街95—97号之间,路面被炸出了大坑,街道两边房子摇摇欲坠。16岁的少年周训典热血沸腾,他决心投身抗日的洪流,于是,放下书本,去参加“宁波青年学生抗日救亡工作队”。后来,他又参加了“浙江省战时青年训练团”以及鄞江桥的一个游击训练班。可是,每一次,都被父亲找回,喝令复学。1939年1月,他偷偷报考一所军校,也被阻拦。同年12月,他考上了由空军开办的“航空机械学校”,跟父亲再三解释那是学技术的,父亲方才答应。

  “男儿自有男儿行”。周训典的目标是驾机升空,打击敌人,他是不满足于只做地勤保障的。为此,他刻苦补习高中课程,在学校里,又考上了中级班。

  1941年7月,空军招收第15期留美飞行班学员,经过严格、全面的文化考试和体格检查,他被录取了。在美国雷鸟民航学校,分科时,他毅然选择“驱逐机”飞行技术。他之所以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就是为了学成回国打击日本侵略者。经过严格训练,45人顺利毕业,他是其中之一。

  1944年1月,周训典等被编入中美空军联队(飞虎队)第五大队。同年7月,他们驻扎湖南芷江。当时,正是“长(沙)衡(阳)”空战最激烈的时期,周训典驾着飞机,与日军频繁作战,次次惊心动魄,生死攸关。有三次,他降落在沦陷区,可谓命悬一发,死里逃生。

  第一次,1944年8月27日,在战斗快结束时,他的战机被敌人的炮火击中,迫降在一个村庄旁的稻田里。借助飞机起火时燃起的浓烟掩护,他迅速朝村庄方向奔去。他闯入一户老农家,向他们说明自己的身份。老农的儿子带着他穿越山间小路,翻山越林,艰难跋涉半个月,才回到了芷江空军基地。后来,他得知,老农因拒绝说出他的下落,被日军杀害,他的儿子也外出逃亡,生死未卜。

  1944年11月9日,他遭到4架零式日机的围攻,腹背受敌,机身被打得百孔千疮,子弹用尽,油料也将耗完。他滑翔迫降,落到地面,爬出机舱后趴到机身下,来回滚翻,躲避敌人的子弹。这时,芷江基地守备部队发现了日机,朝日机射击,击伤2架,日机仓皇逃离,他才捡回了一条命。

  1945年4月2日,飞机被敌人的高射炮击中,从700米高空翻滚下来,他按下救生伞钮,迅速跳伞。降落时,被一棵大树的枝杈挂住,背部被划伤,血流不止。敌人正四处搜寻,他跳到水中,潜伏在水草里,侥幸没被发现。两个多小时后,当地的8位游击队员救了他。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调养,伤口渐渐愈合。于是,3位游击队员带着他,昼伏夜行,把他送往芷江基地。护送途中,其中的一位,为了掩护他,被日军俘获,惨遭杀害。

  从1944年7月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周训典度过了人生中最辉煌的青春岁月。24岁的他,战果辉煌,荣获13枚勋章和奖章,历尽生死之劫,功成名就。

  但是,他没有忘记,为了保护抗日飞行员,多少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在抗战中,大家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普通民众表现出了铮铮硬骨和气节,他们也是英雄!年轻的他从来不居功自傲。

  1945年9月9日上午,何应钦去南京主持受降仪式,周训典驾驶僚机,专程护送。后来,他和其他7位僚机飞行员在旁听席上参加受降仪式。他还获得两件纪念品:中国军队缴获的一面日本国旗和一把日军指挥刀。后来,回家省亲时他把纪念品交给父亲。“文革”中,这两件纪念品下落不明。

  在周训典的人生中,还有许多传奇故事。有一次,他和妻子以及妻子的表妹以乘客身份上了飞机。雷雨交加,无线电导航仪失去了作用,底下是浩瀚大海,4个油箱中2个已经报警,大家惊惶万分。危难时刻,他坐上机长之位,终于,在油料即将耗尽之时,飞机安全着陆了。他创造了奇迹!而他的妻子,一位天才飞行员的妻子,因为这一次历险,此后再也没坐过飞机。

  1947年秋天,上海,有一天晚上他陪妻子和表妹到“逸园夜总会”跳舞。这是一家格调高雅的娱乐场,参加活动的是文化名人、社会名流和军政要员。一位魁梧的美国将军向他走来,毕恭毕敬地行了一个军礼,然后,紧紧握住他的手,用英语说:“你是最受美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英雄。”这位将军,就是美军空军司令柯克上将。将军看到他胸前佩戴的那枚闪着金光的飞行十字勋章,肃然起敬。这是美国空军要出色完成50次飞行任务后才能得到的,是以罗斯福总统的名义授予的。

  1948年12月,我不愿意继续参加反动内战,由伪空军潜逃至上海隐居。1949年3月伪空军在台湾广播下令通缉。上海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航空处在《解放日报》上刊登《公告》。《公告》写道:原国民党空军人员可到华东军区航空处登记报到,愿意参加工作的,将酌情安排工作;愿意回原籍的,则发给路费,可以回家。

  ———摘自《周训典自传》 

  精忠报国 业绩显赫

  1948年10月,国民党命令部队家属撤离大陆。周训典亲眼目睹了军政大员的腐败和国人的困苦,内心非常厌恶内战。他以妻子怀孕、行动不便为理由,要求先送妻子回原籍,待分娩以后再执行命令。暗中,他劝同乡好友沈兆南和葛起吾一起留下来。为了不引起国民党特务注意,周训典、沈兆南和同乡陈德培合伙做生意,借此掩护自己。

  上海解放后,他看到《公告》,也看到了新中国建立后上海脱胎换骨、日新月异的变化。他消除了思想上的疑虑,和两位好友一起到华东军区航空处报到。三人受到了军事管制委员会有关领导人的欢迎。后,周训典奉命调往北京,在华北军区空军空运队,他成为人民空军的一员。

  他执行的第一次专机任务是护送贺龙、刘伯承、邓小平到重庆。虽然任务时间长,他们完成得相当出色。

  1951年,周训典为正驾驶的编号8329运输机,归属西北军区航空处领导,这是西北军区航空处唯一的一架飞机,专门接送各级首长。任务繁重,西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恶劣,机场设施又非常落后,驾机得非常谨慎。

  1952年,空军独立三团成立,中央军委独立三团专门接送中央首长。周训典是机长,他们接送彭德怀、贺龙、刘伯承、邓小平、习仲勋等首长。

  1954年,西北军区空军司令部有了4架飞机,成立了直属飞行中队。周训典提升为中队长,并且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直属飞行中队不仅继续负责接送彭德怀、习仲勋、张宗逊等各级首长,还承担了其他方面的重要工作,如支援修筑青藏公路和开辟拉萨航线。周训典常常身先士卒,在高山峡谷中空投物资。在开辟被称为“空中禁区”的北京—拉萨航线时,周训典和战友们一次次研究青藏高原的地形特点和气象条件,精心制定切实可行的“试飞”计划。他们驾机飞越海拔超过4000—5000米的绵亘数千公里的山脉,在高原上空小心翼翼地探索。终于,1956年5月26日,北京到拉萨航线试航成功!

  1956年10月,周训典调往2152部队担任飞行教研组长,开始了为人民空军培养飞行员的教学生涯。2152部队的番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二预备学校。当时,凡被选拔为空军飞行员的学员都要在“二预校”进行飞行理论培训,再进行飞行实践训练。周训典把十几年自己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年轻的飞行员。

  后来,他又先后到天津航空训练大队(后升格为中国民航天津高级飞行学院)担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缺)。1964年,航校从天津迁到四川广汉。广汉远离县城,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周训典安之乐之,他把自己的精力、才华和智慧都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

  “文革”期间,他遭到迫害,因为硬骨铮铮,始终不肯屈打成招,最后被活活打死。这位英雄,没有死于日寇的枪林弹雨,没有陨落在恶劣的飞行环境中,却被特殊年代的腥风恶浪吞噬。

  我们只是想通过文字来寄托我们对可亲可敬、可歌可泣的父亲的哀思。我们也想让家乡人民知道:遍及全国各地和世界的“宁波帮”,不仅有善于经营的商界巨子,还有周训典这样翱翔蓝天、英勇善战的抗日空军英雄。周训典是宁波人民的骄傲,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周训典长子周维平 

  深情缅怀 英灵千古

  在周训典纪念馆的落成典礼上,长子周维平坐着轮椅,在父亲的像前脱帽致敬。长女周亚萍深情致辞“谢谢宁波把父亲短暂的一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建立了这座纪念馆,永久地留给后人……我们相信父母亲在天上也会看到这一切,家乡人民没有忘记你们,你们可以安息了。”次女周幼萍虔诚地亲吻父亲的纪念碑。儿媳欧馨志,说起公公眼圈发红,几度哽咽。她虽没有见过公公,但是,十多年来,她和丈夫周维平及丈夫的堂兄周维新一起查阅档案,收集、整理资料,完成了《抗日空军英雄周训典》和《精忠志———飞虎队员周训典的传奇人生》这两本书。每一次执笔,就如与天堂中的亲人对话。父亲,在无限的怀念里得到了永生。

  周训典魂断广汉,妻子钱承评一年后也得了绝症去世。他们是青梅竹马的小学同学,是24年相濡以沫的爱侣。20世纪50和60年代初,钱承评随着丈夫“东西转战”,从北京到兰州,从兰州到西安,又从西安到天津,即使这样,夫妻俩还是聚少离多,因为周训典总是出差。“钱承评从小生活在宁波、上海等城市,当时,她来西北兰州,和我们一起住平房,吃黄河水。我们用大木桶装水,组织上发给我们白矾,用来净化水。生活艰苦,从来没看到她皱一下眉。”周训典西北时同机的战友、80多岁的王志平说。

  周训典夫妇育有一子三女。双亲去世后,这个家庭笼罩在巨大的阴影中,支边的支边,支农的支农,一家人如风中的飘萍。但是,父亲那些战友的关顾,对父亲人格的坚信不疑,支撑着他们,他们,个个在逆境中成才。这一次,除了小女儿周小平在澳大利亚未能赶来,家人们齐聚在父亲的纪念碑前。

  周训典从不在子女面前提及自己的功绩,以至于长长的一段时间内,周家兄妹竟然不知道父亲是抗日英雄,而且是飞虎队员。2004年,宁波亲戚打电话给周维平。当年2月27日《鄞州日报》刊登了题为《周训典:出自宁波的抗日空军英雄》的报道。此后至2005年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全国数十家媒体相继发表或转载了纪念周训典的文章。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寻找英雄”栏目也采访了他们兄妹及宁波的亲人。

  原来父亲战功赫赫,却从不宣扬。对父亲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使他们提起了手中的笔。2005年,他们编写了一本名为《抗日空军英雄周训典》的书,首印2000册。“书一本也不卖,就送给亲朋好友和多年来一直支持我们的单位、媒体。”周训典的亲人们说。

  书一出版,周训典当年的一些同事、飞虎队战友王志平、康本珍、林雨水、彭嘉衡、张炎、何其忱等纷纷给他们写信,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提供了翔实的珍贵的资料。周维平夫妇到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证,又到深圳、香港、芷江、宁波、南京、杭州、镇江、北京、天津等地连续寻访了父亲在飞虎队时的几位战友,证实了父亲飞虎队员的身份。2007年,书重新修订、再版,书名为《精忠志———飞虎队员周训典的传奇人生》。

  同泰陵园负责人沙力在研究周氏家谱时,发现了这位抗日英雄。英雄的事迹深深打动了他。当他在报纸上看到周训典的子女希望能为父亲建立纪念馆时,主动和他们联系。“建名人纪念馆是一种很好的途径,这是一种生命教育。”他说。他专门成立团队,多次去芷江飞虎队纪念馆接洽有关事宜。周训典纪念馆落成,一墙之隔的飞虎队纪念馆宁波分馆也同天开馆。这是全国唯一的一家分馆。沙力还计划筹建抗战老兵纪念馆。“让抗战老兵在这里吹响最后的号角。”说这话时,他神情肃穆。

  周训典纪念馆开馆后,接到不少电话。其中,周训典的教官兼战友林雨水的女儿,特地打来电话,她要来看看周叔叔。家住海曙的82岁老人陈斯潮与周曾有一段朋友之谊,他是宁波籍的西南军区飞行员,清明节前特地前来缅怀。不少市民自发前来吊唁。纪念碑前满是鲜花,那是一些学校的学生敬献的。

  英雄,永不寂寞!

  (本版图片由周训典纪念馆和周训典家人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