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4%,环比上一季度的7.7%下滑0.3个百分点。经济增速换挡,趋于新的平衡,市场预期我国的宏观政策将继续“微调整”。 “三期叠加”致经济增速下滑 一季度中国GDP增速虽创新低,但仍高于市场预期。之前很多机构预测,一季度中国GDP将增长7.2%。 “今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无论是投资、消费还是出口,表现都相对比较疲软,所以一季度GDP增速放缓在意料之中。”诺亚财富集团研究员徐嘉俊认为,长期来看中国GDP增速还将逐步放缓,并趋于新的均衡。 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投资增速下滑至17.6%,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创下2002年12月以来的新低;消费增速也下滑至12%,同比回落0.4个百分点;出口更是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 中国银行发布的报告认为,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导致风险较大。当下政策调控的核心是“托底”,避免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同时保证就业不出问题。 “对于当前的7.4%不用焦虑,但要防止连续下滑。”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表示。事实上,由于社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等一些指标环比好转,澳新银行认为第二季度经济可能反弹至7.5%。 货币政策审慎发力 经济增长一放缓,要求政策放松的声音多了起来。特别是在货币政策方面,由于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1%,已低于13%的年度目标。不少观点认为,这给未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需求。 出于对短期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近期有关中国可能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讨论此起彼伏。不过,多数人认为,短期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必要性不大,央行更可能持观望的态度。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指出,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货币政策面临放松的压力,但政策放松的力度要视经济增速下滑的幅度而定。一季度GDP增速仅是小幅低于7.5%的既定目标,预计货币政策将仅限于微调,可能将以放松信贷窗口指导和公开市场操作为主。 “只要公开市场操作能够解决流动性问题,央行不一定用降准这一工具。降息更没有必要。”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表示。 财政政策已经出手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为解决经济增长担忧,中国的财政政策应该先于货币政策出手。 今年年初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图较为明显。此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保持铁路投资稳定增长、加快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被认为是一种“微刺激”。 徐嘉俊表示:“从近期引发热议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小微企业减税等措施均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已经出手,未来还将陆续跟进,重点涉及保障房及基建投资领域。” 从目前情况看,财政政策力度还可以进一步加大。统计显示,今年1至2月全国财政支出1.7万亿元,同比增长6%。而同期财政收入2.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两者对比,财政支出的节奏有些滞后。 业内人士认为,财政政策的主要发力点是“稳投资”。值得关注的是,政府不再采取简单释放流动性的方式为投资提供资金支持,而是通过创新投融资体制,以专项债券、财政补贴、设立基金、引入民资等多种方式进行。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这些定向支持的措施能有效避免“稳投资”对结构调整产生的负面影响,达到短期稳定增长、长期兼顾转型的政策效果。(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