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都市新闻·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4月2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天,“读书人”为何少了?

  21日出炉的2014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每个人是不是该问问自己:多久没读书了?为什么不读书?

  “没时间读书”:时间去哪儿了?

  “没有时间”似乎是很多人不读书的原因。除了正常的工作生活,真的就留不下一点时间给读书?时间都去哪儿了?

  最新调查显示:成年人平均每天读报15.50分钟,比上年减少3.41分钟;每天读书13.43分钟,减少1.95分钟;每天阅读期刊10.05分钟,减少3.14分钟;每天上网50.78分钟,增加4.01分钟;每天手机阅读21.70分钟,增加了5.18分钟。 

  对很多人来说,一天上网的时间远不止50分钟。“每天有四五个小时泡在网上,也不知道在网上干嘛了,四处逛逛,随便刷刷,时间就过去了。”在北京一家机关工作的张兰说。

  对于在某民企工作的孙小姐来说,“主要是没心情”,“没完没了地工作,哪有一点点读书的闲情逸致?”

  “主要还是没兴趣,每天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太多了。”“80后”白领王丽的说法也许更能代表大多数人的心声。浮躁的社会,生活的压力,让读书已经慢慢淡出了很多人的精神生活领域。

  “书太贵了”:书成了奢侈品?

  2012年全国图书市场的调研报告显示,整体图书市场的新书平均定价已经高达52.23元。近年来,不少书的价格一路高涨,以《悲惨世界》(上下)为例,上海译文出版社多次再版,2003年32元,2006年49.8元,2010年52.1元;2012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该书价格已高至98.6元。 

  图书定价“过高”的议论早已有之,而在读者怨声载道的同时,不少业内人士却认为中国图书还太便宜,涨价合理。专家建议,借鉴欧美国家的图书“分类定价”制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好书太少”:谁为我们充饥?

  一直还把读书作为最大爱好的陈平,说起现在的图书,连连叹气,“值得读的好书实在太少。”

  根据《中国出版蓝皮书》提供的数据,2012年,我国共出版图书41.4万种,全国图书总印数为79.3亿册。目前,中国的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早已位居世界第一位。

  但是在许多人看来,现在好书越来越少了。不少受访人表示,现在的书包装豪华,内容却东拼西凑,价格在上升,内涵在降低。

  2012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大众畅销书还是以青春小说、名家散文、学术文化、名人传记、心理自助、少儿文学为主。

  全民阅读,如何不只是一个愿景?

  早在2006年,中宣部等11部门就联合倡议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然而,根据今年的调查显示,超五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如何让“全民阅读”不仅仅是一个愿景?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认为,改变当前国民阅读的现状,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加强宣传,让阅读走进社区,走进基层,增加国民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量;另一方面,图书出版等相关行业也应与时俱进,多出版一些质量可靠并且群众喜闻乐见的图书作品。

  在师范院校学习了4年中文的徐燕认为,学校和家长应该寻求多种方式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读书,同时自己也应该做好榜样,不能让孩子们过早陷入“碎片化”阅读和功利化读书。

  《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已于2013年列入国家立法计划,条例初稿已经拟定,正在逐步细化和完善。有专家认为,法律的介入和引导,有利于改善阅读条件和环境,保障民众的阅读需求,意义重大。但夏学銮表示,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发文件推进阅读,但最终关键还在个人。“这需要个人增加定力,从阅读中寻找更多的乐趣。”

  (据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