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记者余靖静 于佳欣 董芮)人们对数字阅读的“快餐化”趋势忧心忡忡。不过记者随机采访了北京、浙江、湖南、山东等50位“90后”大学生发现,这一被称为“电子产品武装到牙齿”的群体,在阅读上依旧对纸质书情有独钟。 更爱纸质书的“一百个理由” 为什么更爱纸质书?大学生们给出了各种理由———“保护视力”、“读纸质书才能静下心来”、“因为触感,可以感觉到读书的进度,习惯的养成”…… 北京大学大三学生杨肯是一位纸质书阅读爱好者,因为纸质书“阅读舒服”、“可以随时做批注”、“价钱也不贵,差不多一顿饭钱就够了”。 24岁的韩语同声传译专业学生张蜜蜜从来不用电脑和ipad看书,理由除了“太伤眼睛”外,她说:“读纸质书和电子书相比,就像给人写信和发email的区别一样,我喜欢纸张捧在手里的朴实的感觉,还可以随时做记录。” 在50位受访者中,只有4位大学生明确选择了“更爱电子阅读”,理由包括“轻巧便携”、“下载方便”等等。 最爱之书与专业不直接相关 在受访大学生们列出的“最爱的一本书”中,记者看到了《红楼梦》、《平凡的世界》、《活着》、《美学散步》、《人与永恒》、《刀锋》、《绿山墙的安妮》、《灿烂千阳》等。除了一位金融专业的大学生列举《企业会计准则》为最爱的书外,其他人的选择与专业学习没有直接关系。 21岁的杨肯是北大法学院学生,但他最爱哲学类书籍,尤其是商务印书馆出的系列哲学图书,比如《理想国》。杨肯说:“此类图书虽然不能帮助你掌握一门赚钱的技艺,但是它有助于一个青年养成基本的审慎与理性主义。” 计算机专业大三学生舟舟特别喜欢余华、路遥等作家的书,现在正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金融专业的姚尧最喜欢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等纪实类书籍,因为“贴近现实,能深刻了解社会”。 郭敬明的“粉丝”现在开始读林达 “变化”也是受访的大学生们提到的关键词之一。这变化,既有不同年龄不同时期不同处境时读同一本书的不同感悟,也有自己阅读喜好的变化。 新闻专业的叶帆说,上大学前爱读世界名著、古典文学,大学后开始向多个领域扩散,目前最爱是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以及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读这类书可以比较深刻地了解社会现实,阅读中发现大量观点碰撞和矛盾冲突,在思考和选择中慢慢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 无独有偶,浙江传媒学院一位大三男生也很喜欢林达的《总统是靠不住的》等系列,“我读了很多年的郭敬明的书了,现在长大了,想看有思想的书,刘瑜是我接下来想读的作者”。
|